为什么说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是随着红军革命战争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第24天 本期提要: 1.为什么说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是随着红军革命战争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2.为什么说工农革命军是在年5月才定名为“红军”并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序列的? 为什么说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是随着红军革命战争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武装,在罗霄山脉中段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初步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建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开始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了平江起义,组成红五军,接着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红五军一部,还参加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和创建赣南根据地的斗争。这些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平江起义》油画许宝中 年6月,红四军和赣西南的红六军(同年7月改称红三军)、闽西的红十二军,整编为红一军团(开始称第一路军);湘鄂赣的红五军和红八军,整编为红三军团(不久组建的红十六军亦编入该军团)。8月23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的永和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成立后,第二次攻打长沙未克,主动撤离长沙,进占株洲、醴陵、萍乡、袁州(宜春)等地区,于10月4日攻占吉安,解放了赣西南的广大地区,然后北上袁水流域,这就使赣江两岸的苏区连成一片,湘鄂赣和赣西南两块根据地开始联接起来。这种情况,同中央苏区的最初来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年8月,中央为巩固和发展苏维埃区域,加强对红军的集中领导,“决定在湘、鄂、赣三省苏维埃区域中,成立苏维埃区域的中央局,以指导所有苏维埃区域中的工作(当着有些苏区还没有连成一片时,则由长江局、南方局或省委暂管)。”不久以后,中央苏区的名称,就开始出现于中央的有关文件中,并根据当时的情况,明确地指出了湘鄂赣和赣西南两块根据地为中央苏区。10月28日,在中央给赣东北特委并红军前委的信中,将全国主要红色区域,概括为六大苏维埃根据地,即:“一、中央区——湘鄂赣及赣西南;二、湘西、鄂西;三、鄂东北;四、赣东北;五、闽粤赣;六、广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年11月,在第一次反“围剿”期间,由于湘鄂赣和赣西南两块根据地重新被敌人分割,又有赣江之隔,中央苏区的范围就缩小到赣南一块根据地,因此又称江西中央苏区。当时,鉴于赣南根据地和闽粤赣根据地(主要部分是闽西)靠近,中央确定将闽粤赣根据地划入中央苏区的范围,并把打通两块根据地的联系,作为红军的重要任务。年4月4日,中央在给闽粤赣特委的信中明确指出:“闽粤赣是整个中央苏区的一部分,它应当巩固这一根据地,打通中央区的联系,但在今天闽西这一严重情况下,闽西首先应当保持这一根据地,如果企图先将闽西的红军与中央区会合,必然要放弃闽西根据地。”在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红一方面军采取由西向东横扫,先打弱敌,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从5月16日至31日,先后在东固、白沙、中村、广昌、建宁等地区,五战五捷,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7月,敌人发动第三次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才千里回师,退却到赣南根据地的后部——兴国地区,准备战略反攻。9月,红一方面军在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后,又在闽赣边界的广大地区,乘胜发动了战略进攻。主力红军首先展开于石城、长汀、于都、会昌四县,消灭地主武装,开展群众工作;尔后又转向武平、寻邬等县开展工作,使红军和根据地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赣南和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从此,两块根据地成为一个整体,统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时,中央根据地发展到21个县;江西的黎川、广昌、瑞金、兴国、宁都、石城、于都、信丰、会昌、安远、寻邬11个县;福建的建宁、泰宁、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永定、归化10个县,总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万人。为什么说工农革命军是在年5月才定名为“红军”并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序列的? 中共中央决定把“工农革命军”改称为“红军”主要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年2月2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九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中指示中国党,在“苏维埃化的农民区域中”要“组织红军部队——以备这些部队渐渐联合而成全国的中国红军”。4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接到《决议案》,经过讨论后,于年4月30日向全党发出《关于共产国际决议案的通告》,《通告》要求全党贯彻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案》,指示各苏维埃区域在深入土地革命中,努力建立红军。同日,在《中央关于江西工作大纲》中,要求江西进行工农的武装训练,建立正式的红军。但是,在上述两个文件中,对建立“红军”并无具体的说明。到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五十一号通告《军事工作大纲》,“对建立红军问题”才作了进一步的具体指示,指出“为保障暴动的胜利和扩大暴动,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务”,“红军之编制”,“暂决定试用三五制,即以十二人为一班,三班为一排,五排为一连,五连为一团,五团为一师,每师共四千五百人”,同时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的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6月4日,中央写信给井冈山四军前委,指示四军“正式改称红军”。这封指示信是经江西省委在11月2日才转到井冈山的,所以四军由“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改成“红军第四军”应该是在11月,即四军成立半年以后。至于从6月开始井冈山已有“红四军”的称号,这是对“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统称”或“简称”,而不是正式称号。根据中央五十一号通告的指示,各地工农革命军,陆续改称为“红军”,到年初各地根据地红军有了很大发展,各地红军的番号重复现象较多。为了便于统一指挥与领导,4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一〇三号》,4月15日,中共中央又发布《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各地红军统一由中央军委指挥,并统一制定全国各地红军的序列番号。这时,红军已有14个军。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红军代表会议,又决定在军以上成立军团的序列,至下半年全国正式红军发展到16个军。来源:河西教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