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价格高吗 http://m.39.net/pf/a_4785588.html

时间的碑林中

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地方

会被铭记、镌刻和追寻

仙源,这个位于湘赣边界、地处万载西北部的小山乡,曾经的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驻扎地,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它,“红色”再贴切不过。

3月25日,记者踏上这方炽热的红土地,触摸那段风雨激荡的历史,感受今朝仙源人民生生不息的薪火传承,励精图治打造出的一派崭新气象。

一段硝烟弥漫的红色历史

进入湘鄂赣苏维埃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记者矩步缓行。那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静默无声却见证了当年的风起云涌、硝烟弥漫。

年4月,为执行中央向东南发展的指示,巩固修(水)铜(鼓)万(载)根据地,积极向东南袁水和樟树发展,使之与湘赣苏区打成一片,和中央苏区取得密切联系,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等首脑机关迁驻小源(现称仙源),在此领导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地区30余县范围的革命斗争。扩大工农武装、发展经济,在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仙源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小莫斯科”。

早在年,小源就有了革命活动;年平江起义后,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率领红五军在这里开仓济贫、发动群众;年,王首道等带领湘鄂赣边特委开展活动,在小源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夯实了革命的基础。至年8月,全省“党的组织扩大了两万多人”,共有党员5万多人。据当时的少共湘鄂赣省委出版的《列宁青年》载,小源“扩大红军是平江万载第一等”“万载超过一半以上”,小源区域仅三天就有数百青年报名参军。至年春,全省主力红军由年7月的1.5万余人,发展到2万多人,为株木桥大战及湘鄂赣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召开省苏第一次执委会及全省第二次、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设立省军区,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军政学校第五分校;设立省工农银行造币厂、省木梓局、印刷厂、红军俱乐部、省委党校、红色女子职业学医院、医院、药业社;制定一系列恢复和发展苏区经济的措施,在文化教育和卫生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

距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不远的王家祠,是《红旗》报社旧址。年4月15日,中共湘鄂赣省委机关报——《红旗》在此诞生。这张油印的党报为旬刊,每期4开2版,开设了“国内外消息”“省区要闻”“红军简讯”等栏目。报社还编印了临时性的《红旗小报》《政治消息报》和理论性的《转变月刊》,承印部分党政文件、识字课本、宣传材料等。这些报刊在全省工农民众、青年学生中颇有影响。报社后厅正中的土台子,是苏区群众称道的红军戏台。当年这里既是湘鄂赣省委、省苏领导给军民宣传革命道理的讲台、会台,又是省级机关和部队文艺团体表演革命戏剧、演唱红色歌曲的舞台。曾在此上演的革命宣传戏《李更探监》《鲁胖子哭头》,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进入年下半年,由于“左”倾路线干扰,湘鄂赣苏区面临严重困难。年1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小源。敌众我寡,形势危急,湘鄂赣省委及省级机关撤出小源。1月28日,小源失守。

一种生生不息的薪火传承

时光荏苒,流走的是光阴,流不走的是基因。如今,行走在仙源乡,那抹鲜艳的红,红得耀眼。

集镇街道两侧的宣传栏写着湘鄂赣省委旧址等红色历史;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鲜红的党旗和入党誓词分外醒目。数十年来,仙源人民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砥砺前行,将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拌泥沙、砌砖墙。3月26日上午,在仙源村的红军广场上,不少村民正在忙碌。不久,这里将矗立起一座带有再现当年革命场景的巨大红旗雕塑。一旁,62岁的老党员宋火生正在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的故事。自年起,他就自发担任村里的义务讲解员。

“去年,仙源村获批中组部命名的中国红色美丽村庄、江西省红色名村。以此为契机,我们正在抓紧抓实修缮革命旧址、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之声越唱越响。”仙源乡党委副书记姚智智告诉记者。

发掘本土红色故事。该乡组建了由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为成员的工作专班,深刻回顾和追溯革命先烈在仙源的斗争历史,全面总结凝练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遍访红色遗迹。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走访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开展一次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重走红军路,重温入党誓词,感怀革命激情。开办仙源红色大讲堂。每周由乡科级领导或邀请专业人员,讲专题党课。每月举办一次红色读书会。听革命故事,践红色初心……红土地上,红色活动如火如荼。

挖掘本土红色故事工作专班成员之一、66岁的老党员曾包明,二伯13岁参加红军,牺牲时不到18岁;堂伯参加 ,牺牲时不到30岁。“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我们这代人耳闻目睹了发生在小源的那段革命历史,不把它们记录下来,上对不起先辈,下对不起后人。”曾包明说。

红军广场、军区指挥部、红五军军校……修葺一新的一处处革命旧址,成为仙源群众和游客听红色故事、知红色历史、学红色榜样、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该乡党委书记胡琨震说:“这一抹特殊的红,正源源不断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融入他们的精神血脉,激励着仙源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气象

一边峰峦连绵、古树参天,一边竹木蔽日、藤蔓虬结。从仙源乡政府去往横岭村,山还是那样的郁郁葱葱,路却不再是羊肠小道了。这条盘旋13.8公里的硬化山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蝶变。

走进刘能赣的茶叶加工厂炒茶室,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年,刘能赣在横岭村投资种植亩高山茶,每年带动当地多人就业。“再过几年,我的收入可以达到万元。”刘能赣说。成长在浙江的他,看中了这里的好山好水,把家安在这儿,做起了新横岭人。

“不仅是高山茶叶,村里还有方竹笋加工、红花油茶等6个产业。引资创办的矿泉水厂,目前产销两旺。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有13万多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级集体经济有保障,农民增收有路子。”该村村党支部书记邱淑媛欣喜地说。

“靠等,等不来乡里的发展;靠要,要不来村民的小康。用心、用情、用功,才能让革命之火照亮发展之‘红’,让‘红土地’上长出‘绿经济’。”胡琨震说。近年来,仙源围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屹立不倒的红旗”这个主题,将红色旅游作为新的经济支点来重点培育,多角度、全方位打造仙源红色圣地品牌。目前,该乡以“红”为底色打情怀牌、以“绿”为依托打生态牌,新引进4个项目,总投资达2亿多元。年,全乡完成财政收入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研学游文章,丰富旅游业态,通过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助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良性循环,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推动餐饮产业快速发展。”仙源乡乡长周琦说。

回看天涯旗正红,英雄自有后来人。仙源,这块浸润过鲜血的土地,山更巍峨,水更澄碧,鲜艳的红,与满山盛开的杜鹃花相映,让人百感交集,心潮澎湃。

(来源:记者辛冬妹李蓉/文记者周亮/图宜春市党史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编辑:汪美媛;编审:谢芳芳;监制:彭晓英章芳)

小布想和你交朋友,9

大家都在看

?宜春召开迎接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督察动员部署会

?点赞!宜春一95后小伙在深圳获表彰

?休了产假还能休年假吗...解答来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