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俗就是把城里人的“春节”过成年。感觉乡土味味很浓,犹如番薯那样质朴,那样土气。随着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宜春一些民俗风俗在逐渐消失。步行在宜春一些的胡同小巷里,有时依稀可以看见许多民众业余爱好者组成的秧歌队、龙灯队欢乐行进……广电君近日收集整理了宜春部分民俗风情及其来历,和大家一起共享。 1打春锣沙子巷里的民间歌舞队 宜春城乡一带至今还流行着打春锣的习俗。“路途遥遥把锣开,千里迢迢送春来。一步踏进金阶地,双脚踩在贵府门……”老者边唱边击鼓鸣锣辅之。报春之后,客气的家人立即掏出钱来笑着交给老者,以图新年吉祥如意。老者接过钱,感谢一番,便从随身背包中抽出一张土印的“通书”,郑重地交给东家并嘱咐好生贴在大门上,千万记住莫误农时。然后,又敲着小锣唱进了另一家。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为体察民情,私下带了几个侍从,打扮成生意人,来到了湖南长沙。快到年三十了,却见满街冷冷清清,大小店家关门闭户,百姓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片凄凉景象。乾隆皇帝又饥又渴,走遍通街,也没有买到饭。转了半天,寻进一条小巷,只见一个小茶馆半开着门,看样子也好久没做生意。乾隆挤身进去,见屋内只有一位老倌人,便向老人买饭吃。老倌子见是外乡生意人,便把自己吃的红薯丝饭端给乾隆。乾隆一边吃,一边问了些长沙的情况。 乾隆皇帝亲眼看到老倌人家里很清贫,临走时,便在身上撕下一条长红带,题了几个字。并告诉老人,正月初二日披着红带,到各衙门里去讨些钱粮。 初二那天,茶馆老人真的身披过膝长红带,到各衙门乞讨去了。衙门里见老倌子身上披的红带,有当今皇上的题字,便拿出钱粮送给老人。这一下,老倌人家里便发了财。 初四日,老倌子家里来了一位亲戚,见老人突然发了财,便问原由。老倌人也不相瞒,高高兴兴地把原由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亲戚听了,借了红带,也去衙门里讨,果然也讨了许多钱粮。于是,左邻右舍都来借红带,还有的仿造红带。衙门里见来的人多了,而且有真有假,于是便开始躲避。而行乞的人,为了让衙门里面的人听到乞讨之声,便配上小锣,唱曲子,这便是打春锣了。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几年就传到了宜春。不过,现在宜春人打春锣,很少披红带,而是手拿送春图,每到一户递上一张,以便换来钱财。 2吃红蛋生了小孩吃红蛋,这在宜春已成为一种风俗。谈起这种风俗,还有一个传说哩。 很久以前,秀江河边住着一户人家,丈夫刘老汉以打鱼为业,妻子刘婆婆五十来岁从未生育过。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但老俩口互敬互爱,相依为命,日子还是过得很顺心。 刘老汉为人厚道,身体健壮,一天,他照常去打鱼,妻子仍旧在家做针线活。到了傍晚,妻子做好晚饭,象往常一样,站在门口等着丈夫回家。可是,这天不同往日,盼呀盼呀,等呀等呀,一直到天黑,还不见丈夫回来。刘婆婆心里忐忑不安,耽心丈夫出事。等了许久,忽然听到门外传来几声鸭子叫,渐渐的又听到了脚步声,刘婆婆定神一看,见丈夫抱了一只可爱的白鸭子回来。刘老汉兴奋地说:“收工的时候,见江面上一只鸭子,被水蛇追赶着,为了救这只鸭子,耽误了一些时间。”刘婆婆一面招呼丈夫洗手吃饭,一面高兴地拿些丈夫打回来的小鱼虾喂给白鸭子吃。从此,刘婆婆便将白鸭子养在家里。 不几天,白鸭子开始下蛋了,刘老汉看见后便在心里嘀咕:“鸭子能生蛋,为何我老婆就不能生崽哟?”老年无子的苦恼油然而生。 不久,一向硬朗的刘婆婆突然病了,这一病便卧床不起,刘老汉不但要打鱼,还要料理家务、照顾病人、实在忙不过来,就把白鸭子赶到秀江河里,让它自己觅食。鸭子好象很通人性,每天觅完食后就回来生一个蛋,天天如此。 好多天过去了,刘婆婆的病总不见好转,为了给她增加营养,刘老汉每天把鸭子生的蛋煮给她吃。说也奇怪,刘婆婆吃了鸭子蛋,慢慢地病就好了,五十来岁的人,居然还怀孕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更奇怪的是从刘婆婆生了儿子的第二天起,白鸭子就再没回来。 虽然老俩口心里充满了难舍之情,但毕竟有了儿子还是值得高兴的,等儿子满“三朝”时,刘老汉把家里好吃的东西全都搬出来招待亲朋好友,以示喜庆。刘老汉将白鸭子下的蛋染红,端来请大家吃,并说明了这蛋的来由,而且还告诉大家自从老伴生了小孩后它就走了。大家都认为这是只神鸭,吃了神鸭的红蛋一定能沾仙气。 这事很快在宜春城乡传开了,于是,人们生了儿女,总要在“三朝”或“满月”的那天,请亲友吃红蛋。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3宜春三席及一品锅宴请亲朋好友离不开酒席,宜春城乡居民常用的酒席有“大虾席”、“海参席”、“燕窝席”;此外,为答谢地位显赫的亲友,也会做“一品锅”送上门,能享受如此待遇的大凡都是官高权重者。 一般百姓办酒席,多为“大虾席”和“海参席”,尤其是婚嫁酒席用得最多。旧时的婚嫁喜事,不象如今只有一餐正席,而是前后要吃三天。婚礼的头天上午,男女双方家的客人都已各自到齐,这天的晚餐便是“大虾席”。“大虾席”开席以大虾领头,故取其名,依次端上的是鸡、粉丝、肉丸、氽水蛋、红烧肉、蛭蚶、肚丝、红烧鱼。次日新娘出嫁的中餐和新郎家新娘进门后的晚餐为“海参席”。“海参席”以海参领头开席,依次上桌的是鸡、肚片、肉丸、氽水蛋或蒸蛋、扣肉、八宝饭、大肠丝、鱿鱼和红烧肉,其间3道点心随菜添入。点心多为酥饺、酥饼、猪油糕等。 “大虾席”和“海参席”虽不豪华,但对普通百姓和生活水平低下的民众来说,要办成一桌完整的酒席不啻比登天还难,于是便有了用小河虾代替大虾,用肉皮代替海参等,更有甚者,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红烧白箩卜居然代替起红烧肉来。 而对于富裕大户人家来说,喜庆之时用“大虾席”和“海参席”还嫌寒碜,必备“燕窝席”款待客人。“燕窝席”在宜春算是最为丰盛、豪华的酒宴,席面为8大8小、4个热盘、12个冷盘,多的16个,3至4道点心。客人进门后,主人必然会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丝面让客人品尝,或献上一碗杏仁茶(杏仁、百合粉泡浓茶),这便是进门点心。不等客人上席,餐桌上便摆满了12或16个冷盘,荤多素少,如猪舌、猪腰、猪心、金银猪肝、火腿、香肠、京陵鸡、鸡肫、薰鱼、卤肉,素菜一般用上品罐头,或自家腌制的佳品。客人上席后,4个热荤盘随即端上:即鸡丝、椒盐鸡肝、炒猪腰及大肠;尔后便是3冬:即冬笋、冬茹、冬菜和蜜饯火腿;紧接着8大碗鱼贯而入:即燕窝、全鸡、鱼翅、甜菜、肉丸、扣肉、肚丝、全鱼;最后登桌的是8小碗,多以鸡、鱼、肉为主,炒法不同,口味各异。其间还有4道点心随菜添用。 再好的酒席不是随便可以宴请客人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尊卑有别,等级森严,地位低下的人,那怕家有万贯,也请不到达官贵人,于是就有了“一品锅”。“一品”即有官职之意,也有极品之义。在旧时的宜春城乡,凡亲朋做了大官,而自己地位低微,不便宴请,但又恐失礼,便会将“一品锅”送上门去。其烹制方法是:用一只大钵,盛鸡、鸭、猪肘子(即三牲)摆成品字形,再用海参、鱼翅、鱼丸、虎皮蛋等菜填满空隙,形成一整钵。体面一点的再加上鸡、鸭、鱿鱼、金鲤四菜。 “一品锅”是封建礼教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已成过去。 4慈化耍狮灯旧时春节,过了“上七”(正月初七以前称“上七”),慈化民间各姓族操练过拳术的青壮年,常常组织狮灯队,外出耍狮灯。这里的乡俗是:只耍本姓户,不走外姓家。 狮灯是用竹条扎就,糊上多彩纸的一个狮头,其颈部缝上一块长幅黄布,将一个操持人遮掩起来。狮灯队至多不超过十人:一人专事前导,一人耍狮头,三人负责乐器(锣、鼓、钹),一人肩兵器(棍子、大刀等),其余一二人携雨具等。 前导一手打着皮笼(即灯笼),一手提着竹篮。皮笼是用蔑制骨架、纸糊外表成的,长尺半、直径约六寸,上书显眼的红色姓氏,笼内可安放点燃的蜡烛。竹篮里放着用红纸写就的拜年贴,贴上写“即日狮灯一架,恭贺新禧”等字样。 狮灯队一行人快进屋场时,便热热闹闹敲起震耳又有节奏的锣鼓来,用来传报信息。这时前导特意高举皮笼朝前起。屋场里的同姓人家,都打开大门,带上红包(内装礼仪钱)和鞭炮,在门首迎接。打皮笼的人一进门,就拱手高喊:“恭喜,恭喜,拜年!”随即递上拜年贴。户主接过拜年贴右,便把红包塞在打皮笼人手里,并“噼哩啪啦”的放起鞭炮。接着耍狮头的人晃动着狮头,走到户主家神榜前摇几下狮头,表示向祖宗及户主全家拜年。然后在锣鼓声中退出来,再另往一家。 如果时至中午或近傍晚,屋场里的人就会留宴留宿,热情招待。耍狮灯的人在宴宿前要择一场地,搬出棍子、大刀等武器,敲起锣鼓,向主人表演拳术,以示敬意。表演拳术时,多以小孩开场。表演者赤裸上身,左手握拳,右手五指并拢盖左拳,拱手沿周走一圈,向观众敬礼。敬礼时,绝不能翘起拇指,否则会被人认为“目中无人”而受到指责。接着在锣鼓中表演拳术,玩耍兵器和对拳,场面紧张热烈。 除了舞狮以外,舞龙也非常流行。图为袁山大道上的中年妇女龙灯队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狮灯收场的一天,各姓氏狮灯都要到慈化街上来热闹一番。各路狮灯从四面八方向慈化街汇集,但必须耍“上水灯”,即由下而上,每架狮灯都得从东门下街进城,挨家挨户到西门上街,再折向街后的中山亭广场上。这一天,慈化街热闹非凡,锣鼓声,鞭炮声,震天价响,不绝于耳。沿街商户,迎来送往,应接不暇。 5慈化打麻糍老远以来,慈化人就作兴麻糍。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慈化人打麻糍,平时是一家一户悄无声息地打,打的数量也少,只打几升米甜甜嘴。可是到了每年除夕,就家家动手,热热闹闹地打起来。“年三十打麻糍”成为不成文的乡规,似乎不打麻糍不像过年,乡里人家里有专打麻糍的石舂和粗大的麻糍棒槌。 打麻糍颇要几分力气。打时,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舂,三个人各握紧一根棒槌交替猛捣,捣烂糯米后,再用力打一阵,使它烂无米烂,即可做麻糍了。 除夕打麻糍,是专为新春正月待客“煮碗”用的。慈化人正月里待客“煮碗”一律用麻糍。所以就有讲究,每个麻糍必须是圆的。麻糍打好后,家主毫不厌烦的一个一个做。做时用左手食指与中指捏紧烂熟的糯米泥,用力挤成鸡蛋般大小的圆球,然后再一个一个地用手压扁,五个或六个层成一叠,有行距地排在桌面上,再压上平整的大锅盖,锅盖上加上适量的重物,压一晚后便定型为大小、厚薄相差无几的圆麻糍了。乡民们过年过春最讲吉祥,因此麻糍要做成圆的,取一家团圆之义。 6对轿封在宜春城南的一些地方,尤其是明月山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对轿封”这一奇特的迎娶习俗,那可真是难煞新娘的一种习俗啊! 所谓对轿封,就是新郎官委派花轿前往新娘家迎娶时,暗地里写好几个对子的上联,交给轿夫的领班,迎娶时,轿夫的领班拿出已写好的上联,当众唱念出来,让等着上轿的新娘对出下联。目的是测试新娘的文才和思维反应能力,增加婚礼喜庆热闹的气氛。。 宜春城南一带的村民迎娶新娘时都要对对联,冠之以名“对轿封”。所出的对子一般都是些男婚女嫁的喜庆对,如: (1)花轿登门迎淑女 (2)千年莲花开并蒂 百世姻缘结同心 (3)半夜二更天,子女合好 八月中秋节,日月同明 (4)一顶彩花轿来某府迎淑女 两朵紫金花往某府配佳郎等等,气氛非常热烈。因此,在这一带的百姓当中,较为重视子女(特别是女儿)的文化学习,倘女孩学习不用功,父母则会说:“如今不用功,出嫁的时候看你怎样走出娘家门?” 现在的宜春城南一带,很少再见到“对轿封”这种热闹场面,取而代之的是轿车接新娘了。 网络综合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