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1.唐太宗说“治安之本,唯在得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以下哪一名臣不属于他统治时期( ) A.姚崇B.长孙无忌C.房玄龄D.杜如晦 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时期善于任用贤臣的认识. 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的三个名臣是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也是唐太宗时期的大臣.姚崇是唐玄宗时期的名臣,他协助唐玄宗成就了开元盛世. 故选A. 注意准确识记唐太宗时期的名臣. 2.“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这段史料描述的是哪一盛世的社会经济状况( )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 据题干的“开元”得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因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故选C. 知道开元盛世等相关知识. 3.小明同学收集到以下几幅图片,其中属于中外文化交流主题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本题考查古代中外交流. 解题时紧扣“中外文化交流”即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结合所学可以直接排除唐蕃会盟碑,其属于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等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主要历史事件及影响. 4.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辽B.宋、夏C.宋、金D.辽、夏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和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由“中原王朝”“少数民族政权”“没有战败”“岁币”可以看出,他们讨论的是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两方达成和议,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A.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澶渊之盟”的背景、过程、影响. 5.白居易27岁考中进士,在长安大雁塔下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白居易能够雁塔题名,下列哪一项他没有经历( ) A.熟读儒家经典B.报名参加分科考试 C.参加州府的初试D.参加在省城的“省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科举制的准确识记.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省试即科举中的礼部试,在唐、宋、金、元时称省试,考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考试的时间、场次和内容与乡试相同,但难度要大. 故选D. 理解和把握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概况. 6.假如你是生活在宋代的一位市民,你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使用景德镇的瓷器B.用“交子”购物 C.到瓦肆中看戏D.练习八股文的写作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宋代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能力.题目A、B是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体现宋代人们的物质生活;C项是宋代人们的精神生活;D项八股文到明朝才出现. 故选D. 把握和理解宋代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表现. 7.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 ①铁木真统一蒙古②马可波罗来华③回族形成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⑤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⑤D.①②③④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①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不合题意.②元世祖在位时,马可波罗来华.③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④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不合题意.⑤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 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重点学生对重要事件的时间的准确识记能力. 8.读图,比较甲、乙两次远洋航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航海时间相差了一个多世纪B.甲的航海规模小于乙的规模 C.都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交流D.都促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相关内容. 四个选项中A选项错误,因为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相差了半个多世纪,并没有一个多世纪;B选项也错误,因为从规模上看郑和的航海规模要远远大于哥伦布的航海规模;D选项也是错的,因为郑和只是同原本就同中国有来往的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来往,并不能说他的远航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而哥伦布发现美洲,使原本与世隔绝的美洲大陆开始与外界有联系了.只有C选项是正确的,那就是他们的远航都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交流.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和区别郑和下西洋及哥伦布航海的内容. 9.贞观十五年,吐蕃的一位赞普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题中的“赞普”和“公主”指的是( ) A.尺带珠丹和文成公主B.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C.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D.松赞干布和金城公主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民族关系的知识点,应把握唐和吐蕃的关系. 依据题干信息“贞观十五年”“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结合所学知识: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故选B. 解答本题要熟记唐和吐蕃关系的有关内容. 10.年5月,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印度总理莫迪访华,莫迪的访华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唐朝我国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A.班超B.玄奘C.鉴真D.郑和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关系的知识点,应把握玄奘西游的历史. 依据题干信息“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唐朝”,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称印度为天竺,唐朝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对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故选B. 解答本题要熟记玄奘西游的历史知识. 11.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国家 B.谢和耐是外国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经济的发展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材料中“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等都是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具体表现.AB两项表述是错误的,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故选C.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的提升. 12.乾隆时,内阁学士胡忠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忠藻和族人被杀,罪及师友.这反映了统治者( ) A.设立军机处B.实行八股取士C.制造文字狱D.设置厂卫机构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字狱的内容. A.军机处是雍正帝在中央设立的机构, B.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在明清时期的一种状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格控制知识分子.康雍乾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曲解,借题发挥,制造了大批冤狱,被称为文字狱.材料中反应的就是当时的事例. D.厂卫机构是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 故选C. 注意清朝文字狱的知识点的识记. 13.“历史很精彩,我要去读读.”小丽拜读了《马可波罗行纪》.小丽可能会读到的场景是( ) A.扬州的人民大面积地种植橄榄、番茄 B.蒸汽轮船沿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 C.往来的官吏们在某地驿站吃饭、休息 D.元大都有雄伟的高架引水桥、圆形剧场 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可波罗行纪》的认识. 根据所学可知,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时来中国的,A中的作物是在明朝开始引进的,故排除;轮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元朝时还没有发明,故排除B;高架引水桥、圆形剧场也都与元朝无关,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14.“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应重点掌握行省制度的设立. 依据题干信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元世祖在位时,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朝设立了行省制度. 故选D. 解答本题应熟记行省制度的内容. 15.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繁荣B.手工业兴旺C.海外贸易发达D.文化昌盛 本题考查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状况. 由材料中的“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宋代海外贸易发达.A、B、D项都没有体现. 故选C.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宋代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难度较小.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4分,第17小题6分,第18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结合材料一写出唐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材料二邢州窑与越州窑是唐朝南北诸窑的代表窑,出产的瓷器质量不相上下。茶圣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配来定各窑优劣,说邢瓷白,盛茶呈红色,越瓷青,盛茶呈绿色。唐三彩是有名的陶器。所谓三彩,即在无色釉的白底胎上用铅黄、绿、青等色画成花纹,烧制成陶器。因是唐朝创制,故称唐三彩。 ﹣﹣选自《全彩中国史》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方面的情况? 材料三唐太宗统治时期“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资治通鉴》).唐帝国最盛时,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新疆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今越南中部。不仅超出了隋朝,也超过了汉代。唐帝国疆域最盛时面积约在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与之同时的大食帝国的面积约为一千万平方公里。 ﹣﹣选自《盛气象》 (3)根据材料三,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材料四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向唐朝络绎不绝的派出“遣唐使”。他们当中留学生和学问僧占了相当比例,大批留学生和学问僧,广泛收集各类图籍,拜师交友,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地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①,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 ﹣﹣选自《遣唐使与学问僧》 注释:①伽(qié)蓝:佛寺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1)本题考查唐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2)本题考查唐朝陶瓷业的发展. (3)本题考查唐朝的疆域. (4)本题考查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1)据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时期,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的年号是贞观. (2)据材料二“邢州窑与越州窑是唐朝南北诸窑的代表窑,出产的瓷器质量不相上下.茶圣陆羽按照瓷色与茶色是否配来定各窑优劣,说邢瓷白,盛茶呈红色,越瓷青,盛茶呈绿色.唐三彩是有名的陶器.”可知,反映了唐朝陶瓷业的兴盛. (3)据材料三“唐帝国最盛时,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新疆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北到贝加尔湖,南到今越南中部.不仅超出了隋朝,也超过了汉代.唐帝国疆域最盛时面积约在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左右,与之同时的大食帝国的面积约为一千万平方公里”可知,唐朝疆域辽阔,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国. (4)据材料四“学习知识学成后的留学人员一批一批地返回日本,在日本全面推行以唐朝为样本的改革,建设‘律令制’国家,大起唐式伽蓝,以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为代表,八、九世纪的日本简直就是唐朝的翻版”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很大. 故答案为: (1)贞观. (2)陶瓷业. (3)唐朝疆域辽阔. (4)唐朝对日本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在位时的年号、唐朝陶瓷业的发展、唐朝的疆域和唐朝对日本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搠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材料二: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穷流搠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英国从中国学去的是什么考试制度?这种考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这种考试制度表明我国选官制度有了怎样的转变?明清时期,这种考试制度有何转变? (3)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当今的中国考试制度有何优点和不足? (1)本题考查科举制及其基本特征. (2)本题考查我国我国选官制度的转变. (3)本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据“穷流搠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实行的考试制度是科举制度,英国从中国学去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科举制在此制度下,采用分科考试,择优录取,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隋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用分科考试的办法依据人才的才识选拔官员,科举考试使选官制度由推荐考察转变为考试为主,改变以往选官制度的弊端;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必须分成八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让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阻碍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3)据材料二“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并结合我国考试实际,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推行考试制度,有利于公开、公平的选拔人才,但考核实践能力,创造性重视不够,考试形式有些单一,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科举制度;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2)由推荐考察转变为考试为主;转变为八股取士. (3)优点: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有利于公开、公平的选拔人才.不足:对考核实践能力,创造性重视不够,考试形式有些单一.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及其基本特征和我国我国选官制度的转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18.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民族融合。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探究历史: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南宋时谚语 (1)材料一南宋时期的谚语表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想象历史: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如广州)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张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如果一艘商船从泉州港出航,出航前要经过哪一部门的批准?船上最有可能载着哪些货物?(至少两项) 回顾历史: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3)根据材料三,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了哪一新的民族? 借鉴历史: (4)结合上述几则材料,为更好建设发展高安,如果让你给安市长写一封信,你有哪些好建议? (1)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 (2)本题考查宋朝海外贸易. (3)本题考查元朝形成的新民族. (4)本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南宋时期的这一谚语表明了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是由于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2)据材料二“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海外贸易兴盛,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为鼓励海外贸易,加强管理,在广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可见,如果一艘商船从泉州港出航,出航前要经过市舶司的批准;船上最有可能载着瓷器、茶叶、丝绸、粮食等. (3)据材料三关键信息“元”“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后,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融合,到元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属开放性试题.围绕“重视发展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重视对外贸易、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政策开放、交通发达”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2)市舶司;瓷器、茶叶、丝绸、粮食等. (3)回族. (4)重视发展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重视对外贸易、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政策开放、交通发达.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元朝形成的新民族和宋朝海外贸易.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