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宜春野孩子! 本地/美食/福利/活动 加我 宜春人的生活,缓慢而知足...无论在下班途中,还是路过的城市拐角,在琳琅满目的报纸杂志中,能挑到自己中意的那一份,就已经很满足。 不知道你们有多久没看过杂志了,多久没拿着一份早餐和报纸等公交了,多久没好好留意周边的生活事物了。 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似乎纸媒时代已经不再景气。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盯着用指尖不断滑动的手机屏幕,也不愿意多去触碰油墨印刷的报纸、书刊... 最近一段时间,小编一直在宜春街头寻找,从前街头巷尾的报亭!找了好久终于在中山路、东风路、文体路、环城南路等路口发现了小小的它。 报刊亭的空间很狭窄,只有两三平米,一张小桌,两把椅子,四面的墙上都摆满了杂志,每天新鲜的报纸在窗户架上晃动着。 报亭里的一位老伯问我为什么想采访他,我唏嘘道:如今报亭越来越稀少,我希望大家能重拾对报亭的回忆,这才是最真实的宜春。 //青龙商厦天桥下报刊亭// 青龙天桥下的小报刊亭还在。早年间从这里路过的人,还会时不时来瞅一眼,早起已经成了易阿姨的习惯。 批销中心配送人员将当天的报刊送到报刊亭后,易阿姨会耐心得把它们摆放妥当。热销的报纸会放在显眼的位置、最近的大事件也能和熟客侃侃而谈。再小的细节里都藏着报刊亭别有的热情。 这些仍在开报刊亭的人大多已40、50岁,守着报亭长达十年以上。易阿姨就是其中一个。以前我是跑业务的,年纪大了,要照顾小孩,正巧之前的老板不愿意干,我就接手了。 在中山路地段附近的报刊亭,地段不错,人流多,但易阿姨却说“书难得卖出去一本,买水,香烟的倒是不少”不是不想卖报,而是现在没有什么人买。因为没人买,“卖报卖刊”从主业变成“副业”报刊亭不得已变身街头便利店。 烟、零食、烤香肠,口香糖、雨伞、纸巾,甚至小孩喜爱的玩具,尽可能多的被塞进这个狭小的亭子里。 然而,以上说的种种,却超出了报刊亭本来的经营范围,每个报刊亭都变成了“便利店”,可是如果不靠副业的收入来补贴到书籍、报刊里面,那熬不了多久,很多报刊亭都会倒闭。 现在做这个难啊~报纸卖不出,书籍卖不出,每个月邮局都有任务,一个月根据地段需要缴纳不同的管理费,如果不开的话,那又能做什么,年纪都这么大了... //宜春学院报刊亭// 估计念书和住在附近的街坊,对这家报刊亭一定不陌生吧,小小的报亭密密麻麻摆放着报纸、杂志... 细看这家报刊亭你会看见一些美甲打耳洞的小广告,还有手机维修贴膜之类的。“现在的报纸基本没什么人看了,靠做点小生意帮补一下!”老板说道。 每周放学时总会用攒下的零花钱买一本《最小说》、《读者》。还有承包我们所有趣味的《故事汇》、《乌龙院》,周末就满足得不得了。 那个时候还总是觉得《读者》短篇文章看起来轻快没有压力,《最小说》上情感小说看得头疼,甚至看一两页就昏昏欲睡。时隔多年,没想到还能在报刊亭看到它们的身影! “我是最后一个知道《最小说》停刊了的吗?”学霸们看新闻杂志,自然也有逗霸妹这样的“大姐头”喜欢买连载的小说来看,《花火》、《最小说》等都是人人熟知的。时隔多年依稀记得被郭敬明支配眼泪的恐惧...... 不和老板攀谈一番,还不知《最小说》在年12月出版了最后一刊,结束它十一年的生涯。我们这代人,大概是真的要和青春告别了吧。 //文体路报刊亭// 在文体路看到了这样一家报刊亭:一位老伯,他正认真的翻看报纸,偶尔有路人买报纸或者零食他也不放下手里的报纸,随顾客自己挑好物品,付了钱就是。 然而在这个四平方米的不到空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饮料的种类不比普通便利店少,不认真细看,真的会被它的外表所迷惑以为这里是个小卖部。 可以感受得到,来这里买报刊的人,其实并不多。反而买饮料、香烟的人偶尔还会过来。也许这也是大部分报刊亭的现状吧。 我经过时,这位大叔正在细细品读着手中的报纸,我随口问了句:“叔叔,你喜欢看报纸啊?” “嗯!”这位中年男子边看着报纸边回答道。可能会有点不礼貌,人家正全神贯注的看着报纸,也就没有过多的和他交谈... //东风路报刊亭// 货架上还摆放着打火机、小食品、矿泉水、香烟、地图等,看上去是那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样子。与笑呵呵的老板打个招呼,买本杂志,递钱拿书的同时,感觉始与这座城有了直接的联系。 整齐的报纸叠在台上,整齐的书刊摆在架上,多样的食品也在亭中有序地列着。“报纸杂志的利润都很低,一分报纸也才赚得到一两毛。今天的报纸没卖完到明天几乎都成了废纸,常常不敢囤压太多货。” //环城南路报刊亭// 环城路邮政局旁的报刊亭,有大树的粗枝环抱着它,它像是一个受到庇护的孩子,在老板眼里艰辛却茁壮的成长。 那时,纸质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纸媒的黄金时代。总觉得坐下来看一本书看一份报,是一件极其庄重的事,认真地用红色水笔划下重点。 但如今,在街上看到报亭也变成了一件稀罕事。路过报亭,除了买水买烟,似乎没有了其他交集。甚至在报亭,我们都使用了线上支付。似乎报亭再也回不到曾经的风华绝代… 看似不起眼的报刊亭,曾经是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书香社会的一个符号。它像是点缀在城市里的文化纽扣,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然而,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它却日渐萧条。 从昔日在墨香间翻阅纸张,到如今滑动手机屏幕,或点击鼠标;从慌慌张张拿起一份报纸追赶公交,到随时随地方便阅读…… 有人说,这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人说,如今的年轻人一味追求手机阅读的短平快,成为“低头一族”,忽视传统阅读,是文化沙漠化的一种表现…… 孰是孰非,无法定论。但以肯定的是,互联网时代撞击的不仅仅只是报刊亭,更确切地说,也撞击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媛不隆咚媛一个从不穿??的91年老阿姨。 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