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道教源遠流長,教派疊起,高道輩出,影響很大,在中國道教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江南占有主導地位。而在江西豐城的歷史上,也有著眾多道教名人。有趣的是,在相隔近千年的時間裏,江西豐城先後出現了兩位道學重要宗師,他們的名字都是黃元吉,分別生活在元朝和清朝。 元朝黃元吉:凈明嗣教、旌陽三傳 生活在元朝的黃元吉,出身豫章豐城(今屬江西)望族,在凈明道系譜中稱凈明嗣教、旌陽三傳。十二歲到西山玉隆萬壽宮學道,拜清逸堂朱尊師為師,後又師從王月航。其“中黃八極”的道家氣功修煉方法,名震朝野。泰定元年(),三十九代張天師亦請他做法事,元朝皇帝璽書賜號。卒於京師,遺囑火葬,他對隨從弟子說:“今夜子時當報我。”子時到了之後說:“吾返玉真之墟矣!明日,用火凈吾骨於城東門外。薪盡火絕,有風南來者,吾報汝也。”弟子負遺劍歸西山,由徐慧嗣教,為第三代傳人。 弘揚凈明忠孝學說闡釋道由心悟思想 黃元吉畢生以闡揚劉玉學說為己任,其闡釋發揮凈明忠孝學說的言論,由弟子陳天和編集為《中黃先生問答》,收入《凈明忠孝全書》卷六。他認為“只要除去欲念便是凈,就裏除去邪惡之念,外而便無不好的行檢”,並認為居處端莊、齋戒沐浴、以崇香火,僅是外貌之凈,應內外交養,以達真凈:“學者但當行持能凈、能明、能忠、能孝,久久至於真凈、真明、真忠、真孝。” 他把修道之士崇尚的“真人”闡釋為:“凈明教中所謂真人者,非謂吐納按摩休糧辟谷而成真也,只是懲忿窒欲,改過遷善,明理復性,配天地為三極,無愧人道,謂之真人。”他認為十二真君皆慕孝道之教而成真,說明道由心悟,關鍵是內心的修煉。 黃元吉繼承和弘揚劉玉的凈明忠孝思想,並將劉玉生平言行輯為《玉真先生語錄》(分內集、外集、別集)三卷。由黃元吉編集,凈明道第三代傳人徐異校正的《凈明忠孝全書》,是凈明道的基本經典。 清朝黃元吉:留下道家隱仙派樂育堂法脈 到了清朝,在江西豐城同樣的土地上,誕生了另壹位道教大師,他也叫黃元吉。黃元吉,名裳,字元吉,壹說號元吉,江西豐城人,生平不詳,清朝時曾在四川富順樂育堂傳授內丹訣法,由門下弟子筆錄並編纂成《道德經精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三書留傳於世。 創立天府樂育堂親釋《道德經》 黃元吉真人於清末道光、鹹豐、光緒年間,應運而來,數次往蜀中,誨人不倦,創立了壹個大名鼎鼎的丹道修煉流派——天府樂育堂。“天府”原指四川盆地,在這裏是指成道的究竟境界。“天”者,乾也,道也;“府”者,家園也。我們都來自生生不息的“大道”這個母體,也終將歸於不死不滅的大道家園。“樂育”寓意“以化育眾生和萬物為樂”之意,“堂”者,殿堂之意,有空闊無物、承載萬物之含義! 黃元吉先生之貢獻,絕不僅僅體現在個人的修證上面,他在四川樂育堂講學十余年,留下了道家隱仙派樂育堂法脈,為後來學者提供了壹條實證大道之康莊門徑。其講課記錄《樂育堂語錄》壹書,親切平實,大泄天機;其親著的《道德經精義》壹書,“以之為用,可以明心養性,可以入聖登真,可以明哲處世,可以治國平天下。守藏可用,仕隱鹹宜。衡情而論,確為《道德經》解本中之不朽名著,而無論道家儒家,皆可奉為無上聖經,視作修聖修仙之不二法門也”(臺灣著名學者蕭天石對黃元吉先生《道德經精義》的評價)。歷代註釋《道德經》者不下萬家,而黃元吉真人的《道德經精義》被認為是最接近老子原意的註本,是歷代《道德經》註本裏面最好的版本之壹。 羽化飛升清風成就 黃元吉真人羽化飛升之事跡,在修行界多有流傳,“清代道家大師黃元吉圓寂時,當場於八仙桌上將色身隱化(圓智《恒河大手印講義》)”。 樂育堂門內流傳,黃元吉真人的確是在眾弟子簇擁中,將肉身化為清風(清風者,視之不見搏之不得也,比喻無形無相之先天壹炁;“清風成就”是羽化的最高表現之壹,蓋因有形則有生滅,所以清風成就比起其他化虹、化光之類有聲有色的表象來,水平更為高絕),而融合到生生不息之大道(先天壹炁)之中,真正是“事了拂衣去,不留身與名”,充分體現了道家之逍遙精神。 兩個黃元吉時代不同,但同為道家重要宗師,同為豐城人,所以也有人認為:元代人黃元吉住世千載(多年),後在清朝現身講道。住世千年之說,殊不可信,而兩位黃元吉在道教傳承中的作用卻是歷史無法抹去的。 入道、学道、论道,从宜春紫云观开始! ???长按第一家白癜风医院北京哪家白癜风专科医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