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原标题:沙子巷李家祠考述

小编的话: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沙子巷李家祠,今特选编了由袁州李桂荣先生撰写的《沙子巷李家祠考述》一文。

据《宜春市志》卷三十三历史文物条目载“李家祠,位于城区沙子巷内。沙子巷李家祠是唐代中原著姓南迁的重要历史见证。唐中和年间(-)为崇敬袁州刺史李游而建,后被太平军拆毁,清咸丰年间(-)重建。”李氏子孙依祠而居,因宗枝繁茂,历代皆有迁居周边郡县者,后世一直以沙子巷为祖籍标志,故沙子巷李家祠虽历千年沧桑而香火不绝,是宜春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殊为可惜的是,李家祠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拆毁。(年列为宜春市文物保护单位,年拆毁建宿舍楼。编者注)

一、李家祠的来历与位置

李家祠本名游公祠。根据吉水《谷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游字观业,袁州刺史,宜春郡侯。中和光启年间,兵兴扰攘,保御有功,郡人立祠祀之。”这是游公祠最初的来历。

李游是西平郡王李晟之孙,岭南节度使李宪之长子。李宪“传七子,游公、焕公、锴公、楷公、埴公、欲公、绳公,称七大房。唯长子游公为宜春刺史,与卫尉少卿绳公,咸发派袁郡。”光绪十五年,萍乡东源李氏李培钜撰《袁州沙子巷李氏家庙我族捐户记》记载:“合郡李氏重源流,笃宗族,共展孝思,遂于同治八年己巳(),商议鸠工广材,建立宪公家庙于沙子巷故址。”民国七年,袁邑沙子巷李氏家庙总册《李宪公总祠册序》:“同治七八年间,同族碧珊大史惧其故基尽弃也,始邀同志,设法劝捐于支祠旧址,倡建四邑宪公总祠。这是目前所知最早将游公祠称为宪公祠的文献资料。

“基隆沙子巷七房绵世泽,堂倚宜春台千载振人文”;“堂倚春台千载丕基勿替,门环秀水七房世泽长绵”;“肇基址于春台唐宋元明世推望族,溯发祥自陇右帝王将相代有伟人”。由李家祠三幅楹联可知:祠堂在东门内与宜春台之间的沙子巷中。“门环秀水”指宜春城墙外秀水环绕(袁河流经宜春城区至下浦这一段称为秀江。编者注),“堂倚宜春台”缘于西汉宜春侯刘成依城内山上建五台,宜春台为最宏伟之台,后被誉为“名山异境”、“佳丽之地”,唐元和光启年间,王仙芝、黄巢兵乱,盗贼四起,李游时任袁州郡守,为防御流寇,点将、演兵于宜春台。宜春台北边,是游公建的一个跑马场,旧名叫“瓦子坪”。宜春台的西边,是一个射箭演习的场地,取名叫“箭道里”。这两处地名沿用至今。清光绪二十年()进士欧阳绍祁(分宜人)为宜春台撰写了一副长联,上联:分野踞吴头楚尾,名贤过化,尚睹典型。读海潮赋,鹧鸪诗,昌黎柬书,赞皇治谱,千百年流风余韵,犹有存乎?凭吊感仓桑,只剩得横阶老树,古寺幽钟,典项疏帘,荒衙断碣;下联:拓园傍秀水袁山,旧地重游,又留逆旅。览涌珠泉,云谷瀑,仰峰积雪,钓台晚烟,数十里美景春光,良堪娱耳!登临饶乐趣,况近看两渡虹桥,万家蜃市,半江鸥艇,几点渔灯。”(《分宜县志~艺文》)此联凭吊古今,写尽了宜春台的人文与风光,西平堂李氏子孙世代聚居于此“万家蜃市”之间的沙子巷,游公祠坐南朝北,背倚宜春台,门对秀江水,周边环境颇为优美。

二、宗祠建设及祀产

游公祠始建于中和光启年间,千载而下,屡有兴废。囿于谱谍数据的缺失,对宋元明李氏宗祠的祭祀活动无法探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家族生活的区域和李氏家庙的具体位置千年来未曾变迁,是宜春城里历史悠久的故族。太平天国时期游分祠毁于兵火,平息动荡后,李氏宗族的族人们开始重新修复这一千年家祠,这次修复以上杭知县李佩林为首事。

李佩林,号碧珊,字效信,芦外柘桑人,属李氏宗族第七房绳公派,清翰林院特授福建上杭知县。“同治七八年间,同族碧珊大史惧真故基尽弃也,始邀同志,设法劝捐于支祠旧址,倡建四邑宪公总祠,兼以为本族捐户生童考试安寓之所。一以有祖迹,一以联宗支,甚盛事也。”“同治八年己巳(),商议鸠工广材,建立宪公家庙于沙子巷故址。聿新堂构,巍然壮观,既为宗祖蒸尝,兼为子孙试馆,上报先德,承启后裔,洵一举两全也。该祠一连四栋,前门楼,后寝室,中牌坊,右左两庑廊,大小房屋数十间,大小房屋数十间,右设两花厅,厅前花园各一,周围墙垣咸制度得宜焉。”

从上两则资料中可以看出,同治年间修复的李家门子,有两点不同之处,一是仅长房祭祀游公祠扩建成了四是七房共有的宪公总祠;二是祖祠的功能由单纯的祭祀活动场所增加了提供住宿功能,本家移生童参加府试可寓居于此。复建后的李家祠规模较大,功能较全,数十间的房屋,门楼牌坊庑廊,花园墙垣,一应俱全。通过发动七房族人参与认捐,家族凝聚力增强,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宗族活动,并为后来民国七年的复修提供了筹资和建制上的范式。

据《宜春市志》记载,年的李家祠:祠呈长方形,砖木结构,面阔24米,总进深48米,占地面积余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前后两进悬山顶,单檐泥瓦,抬梁式木结构,中进四坡顶,顶有八椤藻井,素面无饰,后进为寝堂,斗拱,雀替简易,亦无花饰,柱础花岗石,扁鼓形,素面,前后有两个天井,门口有一巨檐扮爪牌坊,两侧砌为风火垛子墙,完整无损。此时的李家祠,距同治年间李佩林复建已百年有余,仍可看出当年李家祠的规模。

除了复建宗祠外,同治复建宗祠时还买了祀田。“考当时各户捐款缴清者,固多欠者,亦复不一。后又购城西廿余里白茅洲垦地一区,留作祀产,复以讼累,亏欠颇巨,此业终为乌有。”虽然这次购置的祀田因弥补打官司的巨额亏欠而失去,但之后族人们一直将购置祠产作为维持宗祠活动的来源之一。如民国七年重修宗祠,各房之集赀“除修整办祭外,余置产业,或放生息,自可以垂诸久远。”

三、建祠集资方式

同治年间复建宗祠取得了巨大成功,除了当时民风纯朴,族中精英带动,族人宗族认同感强烈三外,还在于其独特的集资方式。宗族祠堂修建一般以各房人丁平均摊派和族人中富贵者捐赠为集资方式,而李氏宗族这次公议按配享附享捐资,入祠配享者,每主捐钱八十挂(贯),附享者,每主捐钱二十挂(贯)。除此之外,还有续享。“每年订祀于十月初十日,先期捐户子孙各一人赴祠与祭饮酒,逢考试时,捐户子孙应试,均得入祠安寓。”这些形式保证了捐赠的积极性。

民国七年,宜春长房后裔李鸿,字瑞珊,目睹词宇倾圯,祭祀已废,于是主持修祠复祀。“洎大史与经理首士数人先后谢世,兼之祀产无存,祠中停祭,遂至三十余年,且屋宇墙垣亦多穿漏倾圯。”“余心芒恻然,因思独力难支,众擎易举,遂干数年前广为布告,又会同志,商立规则,议于各户,加捐祭费,再行续捐,并缴旧欠,皆听其自裁,毫不相强。幸同族诸君多形踊跃,虽家丰啬,事难一致,然统计三年以来,集赀四千有奇,热诚兹事者已属过半矣。”

这是铜牌(《袁郡沙子巷李氏家庙总册》因翻拍不清楚,在此省略——小编注)

这次修祠集赀四千多,集赀方式还是萧规曹随,将同治年间入祠配享者附享者的家族召集商议续捐。并刊印了《李氏家庙总册》,各房家族颁发了入祠赴祭铜牌。这两件对象在道讯不发达的时代,作为信物凭证,以防混淆。“爰将祠中迩来已捐已缴各户,与先时虽清而未复加,未清而仍不缴者,悉列于册,以昭凭信而防混淆。”

四、清代的祭祀制度

简规列后:

一)祭祀寝庙大典我族公议以子午卯酉为大祭,原定十月初十日,各享子孙务于此期自备衣冠,赴祠助祭,至于每年小祭,各县经理来祠承办,原以重血食节费用也。

二)中元原定七月初十日,各县公举总理来祠承办烧衣事宜,注明出入数目。

三)经理各县公举来祠担任,每县正理一人,副理一人,惟宜邑捐户过半兼且地点附近,办事均便,理应经理倍增,每人秋冬来祠承办祠事,每次各结轿费二吊文,三年更举,务宜交卸清白,倘有挪扯不清者,该县各享子孙担任。

四)是册加捐续捐者,各领一本,俟酉年大祭,带册来祠与祭,照册给发席牌,以垂久远,而昭凭信,勿得遗失。

五)是册宗旨以七房长幼分次序,已捐已清已加者,无论配附续享,以游公派居首,绳公派居末,即有未加者,均登册尾。至于前捐分文未缴,与夫有主无可致者,概未登录,使后裔一目了然,方免混淆。

六)各捐户轿费以配附续享三等给发,俟候公同酌议。

(原载西平堂李氏文化研究会会刊《家风》第二期45——55页)

来源:宜春“彬江视界”公众







































海口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