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袁州府志

我市将影印出版清同治版《袁州府志》。清同治版《袁州府志》原本有11卷20册,翔实记载了自上古到清同治十二年(年)袁州政治、经济、自然、人文等史实,是一部了解和研究宜春历史的珍贵典籍。目前此书仅在宜春图书馆存有一套残本。为传承历史、保护文化,我市决定对这套古籍影印出版。

官方版的袁州府志还处在“将”阶段,小春先带大家认识从远古开始的袁州!

远古三皇五帝

宜春还是一个小部落,也不知道找不找的到当时的甲骨?!

夏商周

宜春在红点点这里发展成了一个小村子!

属扬州

春秋战国

宜春正在努力向江南小镇发展

春秋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

大秦一统,宜春也成长为地区大镇

秦二十六年分属九江郡

西汉

宜春筑城,因为城西美泉得名

汉高祖分九江郡地立淮南国,又分淮南国地立豫章郡,汉高祖六年(前),令天下郡邑皆筑城,汉将军灌婴筑城,始立宜春县。宜春之名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西汉元光六年(前),汉武帝立宜春侯国,属豫章郡,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侯。刘成于宜春城中筑五台,其中的宜春台、化成台现在尚存。元鼎五年(前),刘成免,宜春侯国除,复立宜春县,仍属豫章郡。王莽篡汉,改宜春县为修晓县,属九江郡。

东汉

名字改来改去,宜春台永在!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改修晓县为宜春县,隶属豫章郡。

三国

这个时候萍乡成长起来了。。。。

三国孙吴宝鼎二年(),分豫章郡、长沙郡、庐陵郡地设立安成郡,宜春县归安成郡。分宜春县地增设萍乡县、新渝县属安成郡。年曹魏灭蜀汉,年孙吴亡于晋。

避讳也要改名字,于是宜阳这个名字出现了

年司马炎改魏为晋,史称“西晋”;年西晋灭孙吴,大康元年(年),改宜春县为宜阳县,宜阳县、萍乡县、新喻县仍属安成郡。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以宜春之名与宣穆皇太后张春华(司马炎祖母,司马懿之妻)同名,为避讳,改宜春为宜阳(宜春市区的宜阳大道、宜阳大桥就是这样得名而来的)。年汉国(前赵)灭西晋;年宜阳县进入东晋历史时期。

南北朝

改朝换代也喜欢改名字,不过还好是改回来了!

年东晋的相国宋公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国号“宋”。宜阳县复为宜春县,属宋国,此后年先后历经“南朝”的五国:宋、齐、梁、陈四国。同期史称“北朝”的五国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袁州是因为这座山而得名的哟!

年北周大将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隋灭“南朝陈”,同年新渝入吴平县。开皇十一年(年),废安成郡,吴平县并入宜春县,于宜春县置袁州,因袁山而名,而袁山又以隐居于此的高士袁京而名。大业初年()改"州"为"郡",袁州为宜春郡,领宜春、萍乡、新渝三县。

这个时候韩愈来当过刺史,卢肇和易重这两个宜春牙里也考上了状元!

隋大业十四年(年),隋朝大丞相李渊代隋称帝,改国号为“唐”。武德五年(年),改“郡”为“州”,以宜春郡为袁州,领宜春、萍乡、新渝三县,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袁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宜春郡属江南西道,宜春县均为治。同年新渝撤县,分新渝东北部置始平县,县西南地域为西吴州。武德七年始平、西吴州俱废,复置新渝县,属宜春郡。唐天宝元年(年),改州为郡,新渝县名因传写之误将渝改为喻,以后相承作喻,属宜春郡。乾元元年()年,又改郡为州,以宜春郡为袁州。

五代十国

万载也开始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年唐朝大将朱温篡唐,改国号“梁”,史称”后梁“。唐灭以后袁州属吴国、南唐(-年始杨行密建立”吴”国;年徐浩改国号为“唐”,历史称“南唐”。吴国顺义元年,始置万载县,属袁州,南唐保大十年(年)改属筠州。

李觏(gòu)为我们写了一篇袁州州学记,后来被清人选进了《古文观止》于是读书人都要背袁州州学记!

年宋灭南唐,南唐刺史刘茂忠坚守袁州两年,于年归宋,万载县由筠州划入,雍熙元年(年)分宜春县神龙、招贤、丰乐、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标、旌儒、清教10乡置分宜县,仍属袁州。淳化三年(),割新喻县入临江军。北宋亡后的1年,金兵犯宋境地,袁州州知事王仲嶷丢弃城,后金国退兵。

当年的慈化寺也是威震天下啊,可惜失败了!

年元陷南宋首都临安,元朝军队大举南下,文天祥奉诏起兵万人勤王,时任庐陵主薄的吴希(袁州府萍乡县人)回袁州组织兵力曾短暂收复宜春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年)立袁州安抚司,次年改“州”为”路“,以袁州为袁州路,设总管府立录事司,宜春城为路治。至元十九年(年),袁州路隶属江西行省。元贞元年升萍乡县为萍乡州属袁州路。(注:新喻县在元贞元年(5年)升为新喻州,属临江路。明洪武二年()改州复县,隶属临江府。)在慈化寺(今宜春慈化禅寺)出家的彭莹玉在至元四年(年)和门徒周子旺在江西袁州率众五千余人起事,背心皆书「佛」字,扶周子旺称周王立年号,起义失败。

宜春一直以来就是市中心!

至正二十四年(年),改“路”为“府”,以袁州路为袁州府,除录事司,宜春县仍为治地。洪武二年(年),萍乡由州改为县,袁州府领宜春、分宜、萍乡、万载四县。

好吧,在这个时期高安成了道中心!

清康熙之后,袁州府隶瑞袁临道(道尹驻高安)。清末袁州府辖:宜春、分宜、萍乡、万载共4县。(注:新喻县沿袭明制)。

中华民国

以前我们一直属于豫章郡的,怎么这个时候跑到庐陵道去了?

民国3年(年),全省分四道(豫章、赣南、浔阳、庐陵),裁袁州府,宜春、萍乡、分宜、万载四县属庐陵道。民国15年(年),宜春、萍乡、分宜、万载四县直属于省。民国20年夏,宜春、萍乡、分宜、万载三县属第二行政督查区,萍乡县属第八行政区;民国21年宜春、分宜、万载四县属第八行政区;民国24年宜春、萍乡、分宜、万载四县改属第二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才是咱新中国过的日子!

总算进入记忆时代了!

年7月设袁州分区驻地宜春县。1年9月,袁州专区并入南昌专区,隶属南昌专员公署。年新喻改名新余。年12月20日,南昌专员公署迁宜春县城,年元旦,更名为宜春专员公署,年改宜春地区,萍乡划出升省辖市。年7月,恢复新余市,分宜县划入。年10月8日,划出宜春县部分地域设立宜春市,与宜春县同属宜春地区。年3月29日,撤宜春县,划入宜春市。年8月,撤宜春地区,设立宜春市(地级),原县级宜春市,改为袁州区。年划入上高、奉新、宜丰等县。现在的宜春市辖袁州区和奉新、万载、上高、宜丰、靖安、铜鼓6县,代管丰城、樟树、高安3市,宜春市人民政府设在袁州区。

微宜春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白癜风早期治愈方法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