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备受争议的90后,身上有这一代人多样的标签:个性、新潮、追逐时尚…… 他们是大山中孩子们的小老师,心中有自己坚持的信念:责任、担当、冲劲十足…… 当背起行囊离开家时,带着父母亲人万般牵挂千重嘱咐,从熙熙攘攘的繁华城市转入高山密林包裹的偏僻山村,眼底看到的世界逐渐由五光十色变为一片简单的青翠——那是山的底色,也是希望的颜色。 从此以后,他们收起性格与孤傲,不再是任意撒娇的“大孩子”,转而变成了承载着无数山里娃希望的“周老师”“李老师”“刘老师”……这群年轻人迅速成熟,热血在青春的躯体里激扬,他们捧出一颗颗火热的心,誓要让山里娃看到更大的世界! 时间作证,他们在日夜更迭中,以身为笔,书写了一个个动人故事…… 坚守:三个“老师姐姐”和四十三个学生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清晨,从袁州城区出发,一路辗转至群山包裹的天台镇天台山环溪村,这里坐落着一所西南边陲最偏远的环溪小学。书声琅琅,清脆的童音飞出教室,求知的渴望在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里尽情萌芽。 探索的目光缠绕在教室内一方小小的讲台之上,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带领着教室中的十几个孩子朗读课文,她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小虎牙尚且透露着几分稚气。她叫张沙,是个95后,今年刚刚22岁,这是她成为山村教师的第3个年头。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山,这么密的林,第一次来学校是家人开车送的,我在车上想,哇,这里真的好偏远啊……”回忆起自己初到环溪村的感受,张沙毫不讳言,真是有点心慌了,觉得想晕倒!家住下浦街道的张沙,成为一名山村教师前的生活,是咫尺距离的商场超市,随时上映新电影的影城,三五成群一起逛街买衣服的好友……然而,当她选择来到山村教书时,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她必须同时教四个年级,一周只能回去一次,还得赶上班车,关心的话题也从穿衣打扮变成了教案怎么写更好……张沙笑说:“已经蛮久没和以前的小伙伴一起逛街啦,现在流行什么都有点赶不上了,但是我自己内心还是觉得蛮充实。” 在环溪小学,还有两位年轻的女教师,周家园与冯茜。她们都是城市长大的姑娘,父母的“掌上明珠”,可在这儿,这三个女孩,成了43个孩子的“姐姐老师”。年龄稍长两岁的周家园说:“刚来的时候没底,因为真的好偏远,之前也没有在农村生活过,怕适应不了。但是觉得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在这里干,还记得我一进教室,孩子们就簇拥着我,特别开心地叫我老师,真的很感动,觉得山里的孩子非常淳朴,也需要我,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几件小事,板栗成熟的季节,孩子们打过板栗,舍不得自己吃,都双手捧着送到老师面前,一个劲儿地让她们先吃。山里的野花开了,孩子们觉得好看,也会摘下做成花环,送给老师。提起这些,她的眼角泛起泪光:“大山里孩子拥有的物质不多,但他们有一颗无比纯真善良的心,他们把最好的都拿给我们了,我们当然要对得起这颗童心的信赖!” 日子如流水般过去,三个女孩在大山中守望着一个个求学的孩子,青春褪去了华丽装饰,却沉淀出了别样朴素的美。她们说:“我们一点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们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证明了,我们90后不是别人眼里的叛逆享乐,也可以吃苦!” 变革:让山里娃的世界有“声”有“色” “我最喜欢上马老师教的音乐课,马老师唱歌可好听了,我还学了一首《种太阳》!”四年级的学生李涛说。 三年级的邹正其则钟爱缤纷的色彩:“我喜欢美术课,老师送了我一套水彩笔,我会画我的家,我家的山,还有奶奶养的牛和小鸭子!” “计算机课好,我现在都会自己打字啦,计算机还可以跟爸爸妈妈视频!” 在水江镇小洞村小学,孩子们的世界,有“声”有“色”。带来这些变革的,是一群90后年轻老师。他们身上,有着90后一代追逐时尚潮流的痕迹,他们也从不否认自己是“新新人类”,他们带着新观念新思潮如一股清风吹入深山,吹开孩子的心扉。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有重重大山的隔绝,孩子们才更加要知道山外的世界有多精彩,要学习新知识新东西。 22岁的音乐老师马阳说:“孩子们特别爱上音乐课,一说上课啦,就欢呼,我带着大家学发音,他们也学得很快。有的孩子学会了一首歌,第二天就一起唱给我听,特别可爱。” 小洞村小学共有个在校学生,共六个年级,老师14人,其中90后就有11个。这些90后大多以95后为主,是名副其实的“小鲜肉”。在他们同龄人的朋友圈,大多数是在展示繁华的城市,丰富的夜生活,各种买买买。然而打开这些山村老师的朋友圈,大多数晒的都是:“今天教孩子们学英语,大家进步神速,厉害了我的学生!”“早上起来做早餐,吃完赶紧上课啦,今天我要上三个班的课哦!”“棒棒哒,吃完饭在山村散散步,纯天然美景无污染!”…… 已经在村小任教五年的李霞,今年刚刚被评为区里的优秀教师,在她看来,扎根山村,也是一种自我革新:“来到山里的学校教书,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自己也在成长。山里的孩子很多小小年纪已经自己洗衣做饭,我们以前在家还是父母照顾生活,现在我们洗衣做饭全都不在话下了,孩子进步,我们也进步啊。” 小洞村年轻教师多,平时课余时间,他们也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怎么能教的更好,或者怎么能更多地帮助学生。这些年轻老师不约而同地认为:“课程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山里虽然教学条件有限,但是德智体美都不能少。而且,大家年龄接近,我们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来对待,不单单是学习上教导,生活中有什么,也可以多多谈心开导。咱们学校留守儿童多,尤其有些孩子家里还是贫困户,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就是他们的哥哥姐姐,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爱!” 阳光下,这11个90后教师对于未来满怀期待,丝毫不觉得山村生活乏味,他们簇拥着,背后是巍巍青山,自信地向小编比出大大的“V”字手势,大声喊:“我们是新潮的一代,我们也是奋进的一代,我们要给孩子更多新鲜惊喜。90后,给力!” 传承:60后VS90后的漂亮接力 60后的楠木乡荷溪村小学校长黎常茂,教龄长达37年,比今年新入职的20岁美术教师刘可欣年龄还大一轮多。他说:“我们学校现在有12个老师,我和其他两个老同事都是60后,其他的都直接跨越到90后啦!” 年轻血液的注入,让这座村小焕发蓬勃活力。潘水玲、刘可欣、周玉玲、王庆艺……这一个个名字先后涌上教师考勤登记表,热闹,活跃。 年纪最小的刘可欣,一个人带三四个年级上课,一点不怯场。班上的学生放学了,小老师刘可欣还会细心叮嘱他们回家时注意安全。她说:“网络上总说我们90后娇气,自私,脾气大之类的,我觉得也不用去辩驳,比如我选择来到山村教书,我也想到了条件会比城里差好多,但是还是毅然来了,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必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我用行动证明了我们不再是家人眼中那个还没有长大的小孩,也不是老师眼中还没有准备好面对社会的学生。” 刚刚23岁的潘水玲,已经是老教师眼中的“教学骨干”。同事评价她: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很优秀。她谈起自己的从教几年的心得体会,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谦卑,丝毫没有狂傲:“都是老教师们的传帮带,经常喊着我们在一起交流,谈教学,把自己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谈到以后的工作打算,她坚定地说:“还是会选择留在村小,我本身就是农村读书出来的,现在学到了知识可以交给孩子们最好。而且我发现这几年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也好多了,硬件跟上去了,学生们读书也有劲。” 90后与60后的接力,让山里的孩子奔向远大前程,有了更多底气。望着面前的大山,潘水玲轻轻地感叹:“大山好美,希望有我们在,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好好读书,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来源:秀江微语 编审:欧阳新建、章芳 编辑:赖莹 ? 宜春教师,市委市政府给你来信了,请查收~?刚刚!宜春向全世界秀了颜值和气质有图有视频!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