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来源:经济日报

图集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互联网诊疗从小众视野“火”到了大众需求—医院的患者直接在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传统互联网诊疗平台上询医问药,BAT力推自己的百度问医生,阿里健康、企鹅杏仁、医联等慢病管理平台也越来越多地被医生和患者接受。一时间,人们的手机里装了许多医生名录,随时可以开启一场不用挂号的远程问诊。不同于“互联网+医院”主要提升就医的便利性,互联网诊疗重在激活存量,让医生利用工作闲暇开展执业,让更多患者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不过,记者在近期对部分医生、患者和医疗平台走访中发现,火爆的互联网诊疗确实方便,虽然发展很快,但还是有“成长的烦恼”,亟需政策进一步明朗和支持。

患者:看病真方便,就是有点贵

江西宜春市上高县的熊女士患有高血压病多年,近几个月她觉得头晕得厉害。“县里的大夫看不好,让我去医院。”熊女士花了70多元车费赶去南昌,又花了25元钱挂号,可医生只能开一个月的药,而且门诊不能走医保。熊女士担心下次看病还要这么折腾,医生告诉她可以在网上联系到自己,随时咨询病情,如果药吃完了也能在网上买。熊女士放心地回了家。

“互联网医生挺好的。刚吃药一两天血压控制得不好,我就在网上发图给医生看,医生指导我继续吃药,暂时不要停,并加强锻炼,等平稳了才能调药。”熊女士说,“因为使用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