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宜春袁州区柏木乡石井村曾经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如今成为集体经济初具规模、村民老有所依、安居乐业的脱贫攻坚战中的典型村。这个逐步向贫穷落后告别的行政村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与挂点单位宜春市交通运输局的倾力帮扶、创新方法、扎实办事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在短短的2年中,该局就创下了85%贫困户(人)脱贫的好成效。近日,记者走进石井村,了解到一个个发生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鲜活故事。

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虹(左二)看望贫困户

创新机制“6+1”工作法

提升帮扶效率

宽敞平坦的进村公路、干净整洁的村落、生长茂盛的庄稼、秀美的楼台亭廊……,当记者来到石井村时,怎么也不相信这就是上了省级贫困村名单的行政村。

第一个来到村口与记者见面的是市交通运输局派到该村挂点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易为。已经埋头在村里工作两年的易书记,见到记者并没有细数自己的工作亮点,而是带领记者参观村里的经济项目、文化建设、贫困户家的变化。

记者了解到,石井村是一个拥有人口的山区行政村。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该村被确定建档的贫困户为39户(人),经过前期努力帮扶,已有17户脱贫。至年4月开始,市交通运输局对该村还未脱贫的22户贫困户开展了进一步的攻坚脱贫计划,并且研创出一套“6+1”工作机制,即每户贫困户由“1名市局领导+1名市局科级干部+1名乡干部+1名村干部+1个市局党支部+1家交通行业志愿企业”组成宜春市交通运输局结对帮扶小分队进行帮扶。不仅如此,市局还要求小分队成员必须每季度至少上门走访帮扶户一次,每月至少电话联系一次,要求帮扶人带着感情与责任与“穷亲”长期保持联系。

“6+1”工作机制在贫困户周水芳家体现的最为突出。这位未婚无子女,患肝硬化多年而丧失劳动能力的男子,家中还有年过70体弱多病的母亲。而和他们母子生活在一起的侄子又是一名孤儿,与一名女青年未领结婚证生下一儿一女,后来,女方嫌他家太穷离家出走。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虹与周水芳结对帮扶后,多次上户走访慰问,自掏腰包送去慰问金和大米、食用油等食物。陈虹局长对周水芳家的脱贫情况非常牵挂,召开专门会议为落实具体帮扶措施。首先是将他家的破旧危房列入危房重建计划,在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筹资1万元建起新房,并由帮扶党支部捐资1万元购买了2头肉牛供他家饲养。局副调研员游犁想办法帮助周家获得贷款3万元,帮助发展种植产业,并联系帮扶企业市公交总公司,为周水芳的侄子安排公交车驾驶培训,培训期间发放生活费补助元,期满合格后聘用为公交司机,月收入可达元以上。周水芳侄子的女朋友知道他家现在的情况后主动回来一起生活了。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诸如此类的帮扶事例还有很多,每到一处,问及村民对脱贫的感想时,他们都会由衷的表示颇高的满意度。村民周正秀告诉记者,扶贫工作队来了以后,村里的变化太大了,从局长到工作队都在带领大家找脱贫致富路子,村里真是犹如福星降临。

在一座水上廊亭旁的村舍侧墙上,记者看到上有“秀美乡村”为主题的墙画。村民指着画面上“幸福来了”四个字对记者说:“这是绘画完成后,村民自发要求加上的字,以表达对市交通运输局帮助脱贫的感激之情。”

局分管领导和工作队长为贫困户周福林(中)送生活物品

产品包销

吸引能人回村创业

前些年,石井村没有一个产业项目,村集体经济总是出现负数,而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村的是老弱病残疾。为解决这一问题,市交通运输局从引导发展产业项目入手,吸引能人或年轻人回乡,树立发展项目典型。

现任村主任周会庚就是能人回村创业的典型之一。现年53岁的周会庚前些年在外做小包工头开小工厂赚了些钱,当得知村里扶贫工作队正在帮助全村走致富路时,他毅然放弃赚钱的机会,回到村里接任了村主任,一心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当了村主任后,老婆经常跟我吵架,说我赚不到大钱,还整天瞎忙。不过,我一点也不后悔,我暂时少赚点没关系,我相信在交通局和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努力,全村人一定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周会庚满怀信心地说。

据村第一书记易为介绍,随着大批能人回乡,村里发展产业有了人才保障。他们帮助一个产业确定一个带头人,将贫困户纳入参与项目,旨在使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种养带头致富人周何妹,每次回到家乡看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待在家里很不是滋味。为改变家乡现状,她放弃了在市区打拼的事业,回到村里在官山组建起一个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参与劳动,养殖了上千只鸡、10亩鱼塘,现在亩果树园也正在筹建中。

记者在一个山坳中看到,苟井组组长周冬文正带领几户贫困户在搭建养鹅棚。他说:“我过去在城里开出租车,一年才收入3万多元,现在回村带领大家养鹅。今年先养2至3千只,预计出栏时,鹅肉和鹅蛋按市场价可收入20万元以上。”

有了能人带头发展经济后,工作队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做到跟踪帮扶,做到培养一个成功一个。除了积极帮助项目带头人跑资争项外,还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易书记介绍说,他带领村委干部到南氏电商园签订了农产品包销协议,只要是村民种养出来的产品,量大的都以市场价收购。而量小的都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包销,且价格还高于市场价。

“造血”增效

加快产业脱贫进程

记者走在由进村通往各村小组的路上,每到一处都是平坦的水泥路,有些弯角严重的山道也正在进行降弯降坡作业。这是工作队进驻后“修路致富”项目的延伸。

据悉,扶贫工作队进驻石井村第一天起,就在开始谋划改造拓宽进村的15公里烂路。不到一年时间,一条投资余万元、在全市为最漂亮的村道呈现在世人面前。两年来,全村所有通组公路全部通水泥路,全部农户家都修好了入户水泥便道。今年又投入90万元,将主路通往村部的4.5米水泥路拓宽改造为6米宽的水泥路。

村书记周根才介绍,工作队没来之前,村集体经济入不敷出,还欠外债。工作队来了后就开始深入调研,决定从扭转观念,由“输血“变“造血”,按照“产业到村,扶持到户”的思路,把产业扶贫作为帮扶重点。

易书记带记者来到一个山岗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光伏发电板排成大方阵的独特景观。他告诉记者,这个发电量为KW的光伏发电产业是目前局里在石井村扶助的最大产业项目,总投资85万,其中扶贫资金30万,市局自筹资金55万。年11月建成投产发电,现已产生了4万多元的纯收入,预计一年有10万元的收入。除了集体留取40%开支外,60%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按照贫困户种养殖情况,多劳多奖,鼓励贫困户劳动脱贫致富。

红薯是石井村的传统优良品种,现已开发出80亩高产地,为村民起到示范模板作用。接下来,还进一步开发养鹅基地、蔬菜基地、养鸡场、果树基地等项目。工作队利用当地土地特点,赴福建等地考察,在专家建议下,投资5万元购买了余株红心柚树苗,发放给村民和贫困户种植,几年以后预计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这几个项目一并铺开,交通局近期就给予了16万元的扶持。

游副调研员告诉记者,局里为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对他们的产品以高出市场价包收包销。局里扶贫的目的是要使贫困户和其他农户从根本上进入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有持续的“造血“功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有这样一组数字,足以说明市交通运输局在石井村的扶贫大手笔,两年多来,该局为全村提供、争取或协调相关单位资金万元。其中用于改建、新修道路万元,用于发展产业项目7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等方面80万元。

村书记周根才告诉记者,石井村账上历年来都是赤字,现在在扶贫产业的支撑下,账上开始有了盈利,年底已经达到近6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初见成效。年2月,石井村对照江西省贫困村退出指标体系,通过了省第三方评估,实现了整村脱贫。全村39户(人)建档贫困户中,已有33户(人)脱贫。预计今年完成4户(12人)脱贫,年2户(5人)脱贫,可提前完成全面脱贫目标。

润物无声

细微之处见真情

“陈局长是有求必应”,村会计周小芳如是说。“每当村里在扶贫工作上有什么难题,作为局里一把手的陈虹局长哪怕工作再忙,也会及时赶到村里来调研解决问题。他不仅个人挂了帮扶对象,经常上门了解情况,对工作的全盘计划也是实打实的落实。有时一个月都要来好几次,直到解决了问题才放心。”这是工作队和村干部对陈虹局长的印象。

记者在石井村采访时,还见到这样一幕,游犁副调研员和村第一书记易为正在帮贫困户周福林家中送去两个柜子、电风扇、被子等物品。原来现年50多岁的苟井组周福林因智力有些障碍,一直是单身。他住的房子也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工作队将他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在争取国家补贴2.2万元外,还筹集1万元资助,为他建起了新房。考虑他今后的生活来源,不仅为他办理了低保,还争取了护林员、保洁员两个公益性岗位。当帮扶干部向他询问还有什么困难时,周福林高兴的直说:“好了!好了!非常感谢!”。

一组贫困户周年祥今年53岁是个单身汉,因腿部残疾行动不便,丧失劳动能力。副局长晏国繁结对帮扶以后,在争取国家补贴2.2万元外,筹资1万元帮助其重新改建破旧危房,并为他安排了村环保督察员的公益性岗位。看到他身体残疾行动不便,晏局长自掏腰包购买了一台洗衣机和一套床上用品送到他家中。周年祥含着热泪说“虽然是一个人生活,但是不觉得孤单”。

工作队给予石井村贫困户的关怀有时如和煦春风扑面而来,有时细微之处润无声。如在贫困户孩子的教育上,至今已资助多名学生每月0元全年一万元的食宿费用。一组贫困户周庚生瘫痪多年,当时正读初三的女儿周煌艳成为陈虹局长的重点帮扶对象。他要求局帮扶干部经常和周煌艳的班主任联系,大到学习成绩,小到生活起居,总是牵挂在心。这位已经考上市重点高中的女孩还专门发了一条短信表达对陈虹局长的感谢。

官山组贫困户王冬妹的女儿周丽红读小学,是局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刘少平的帮扶对象。刘组长为周丽红每年捐资筹资一万元作为生活费用,每年接其到城区安排四次活动,如参加夏令营、游览图书馆和博物馆、赴上海迪士尼乐园游玩等,正真体现了扶贫先扶志。像这样细微入怀的帮扶故事,在石井村可谓举不胜举。

解决物质生活需求并不是脱贫致富的全部,工作队还十分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村第一书记易为到市体育局协调,争取到一些健身器材,在村里建了2个健身广场,使村民们农闲之余,有了健身聊天的好去处。

记者手记:“扶”出贫困村的幸福指数

在采访中,记者为石井村脱贫的每一个事例乃至每一个细节所感动。尤其是文化墙上村民自发书写的“幸福来了”四个字,真挚表达了他们的深切感受。

是的,“扶贫”,这是一个写在党的历史文献的大政国策,是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消除贫困的决心。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不是走形式的“雷阵雨“,而是入脑入心担责的“军令状”。

宜春市交通运输局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就能使一个位于山旮旯的省级贫困村拥有全市最好的村道、多项产业效益初见成效、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贫困人数下降85%......,足以说明该局的扶贫攻坚战是实打实的干事,干成事,是该局从领导到干部职工对扶贫工作的一份牵挂和责任。

我们相信,石井村在党和政府以及帮扶单位市交通运输局、爱心人士扎实有力的帮扶下,贫困户脱贫将指日可待,村民的幸福指数将越来越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