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59912.html 站在四川安顺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门前,就会看到大道两旁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花岗岩方柱子,分别代表着22名夺桥勇士。走近一看,却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他们分别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和刘梓华,其中2根石柱的顶端塑有头像。 原来,这五个有名有姓还有头像的勇士,正是当年红军总部通报表彰的姓名的,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位老家的飞夺泸定桥,雕像矗立在泸定桥头勇士之一刘梓华的革命故事。 刘梓华原名刘友芝,年农历9月13日出生于江西宜春县锦江乡(今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上洞村梓木六合堂,据他老家的族谱记载,刘梓华的爷爷刘孟浚生子6个,其父刘孝辉系第四子,兄弟6人,人称“六合堂”。刘梓华两岁多时,他的母亲去世,年,他的父亲也去世了,不足6岁的他就成了孤儿,只有跟随兄嫂生活。 刘梓华老家随后,兄嫂让他去读了几年私塾,但由于家境贫寒便辍学到纸棚当焙纸学徒,经历了苦难的童年和艰辛的生活,刘梓华自小养成了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性格。此时,赣边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16岁的刘梓华参加了当地农民赤卫队,随后转入了红军队伍。 参加红军后,刘梓华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部通讯排战士、班长、副排长,随部队参加了多次反“围剿”作战,红军长征的时候,刘梓华担任红四团三营二连的排长,跟随部队成为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 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强渡天险金沙江后,继续北上。红四团攻占大渡河安顺场渡口,仅找到一只小船,数万红军难以快速渡江。此时,红军后有敌人中央军部队追击,前有四川军阀堵截,企图一举消灭中央红军于此地,还扬言要让红军做第二个石达开。 此时,红军高层领导人清楚地知道,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当地有“五月安顺不渡江”的古训,72年前的年5月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大军到这里时,因为无法渡河导致全军覆没。现在也正是5月份,如不能迅速渡过大渡河,中央红军将陷入困境。 5月24日,红军总部下达紧急命令,为保障红军主力全部渡河,避免遭到敌人的前后夹击而全军覆没,必须火速拿下上游的泸定桥,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便落在担任先头部队的红2师4团和肩上。 红四团接到命令的时候,距离泸定桥还有公里路程。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和路途的艰险,两天要赶里路是很困难的事情。何况这个时候红四团刚经过鏖战,全团官兵都非常疲惫,加上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山道又窄又滑,怎么才能完成红军总部交代的任务? 只有奋力拼搏,于是,红四军全体官兵,冒着滂沱大雨,风驰电掣般奔赴预定地点。为了赶在敌援兵到达之前抢占泸定桥,全连官兵全速跑步前进,饿了就抓把生米,渴了就捧把雨水,以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一昼夜急奔里抵达泸定桥。这时,部队大部分人都因体力不支掉队了。刘梓华因从小做苦力,又练过武术,身板结实,不但没有掉队,还帮战友背行李。 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桥长.67米、宽2.8米,架于大渡河上30多米的高空,没有桥墩,只有13根碗口粗的铁索,从河东岸拉到河西岸,铁索用铁环扣成,桥上原有木板,已被敌人拆去了约80米,敌人还在东桥头高地构筑了碉堡等防御工事,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并企图据险固守。 面对险情,红四团里把部队分成三拨,一拨负责夺桥,一拨负责掩护,另一拨负责从下游偷渡过河,再和夺桥部队配合夹击守城敌人,其中,刘梓华所在的二连被指定为突击队。这天下午,攻桥战斗正式打响。在全团强大火力掩护下,2连连长廖大珠带领22名勇士,携带短枪、手榴弹和马刀,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攀踏着悬空铁索向敌岸冲击。 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红军战士,拿着枪、背着刀,一边攀着碗口粗的铁锁链,一边向敌人进攻。敌军疯狂向桥上的22名战士射击,勇士们咬着牙,一点一点地向着东桥岸移动。对岸的敌军眼见22名勇士过了桥身的一半,想到更歹毒的办法。他们在东桥头燃起了熊熊大火,妄图用大火逼退22名勇士。可是他们低估了红军为夺取胜利不惜一切的决心与毅力。枪炮拦不住他们,湍急的河水吓不退他们,燃起的大火更是阻挡不了他们。 敌人更加疯狂,机枪扫射越来越密集。22名英雄没有半点胆怯,他们手上、脚上的动作更快了,向前移动的速度更快了。近了,更近了。这群年轻的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冒着熊熊火墙,攀着冰冷的锁链,踏着薄薄的木板,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中央红军主力乘势全部渡过铁索桥后,取得了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刘梓华等22名勇士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卓越功勋,受到中央的特别嘉奖,通报表彰。 红军到达陕北后,屡立战功的刘梓华升任团参谋长,抗战期间队伍改编成师,他担任团参谋、作战科长、旅参谋处长、干部学校校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刘梓华任热河十七军分区警卫第一团参谋长,军分区副参谋长等职务,级别相当于师级,刘梓华身经百战,五次荣立战功,九次负重伤,其中三次死里逃生,其腹部、胸部、下颚都被敌人的子弹击伤,成为二等残疾军人。 建国后,组织上考虑他长期劳累,战斗中多次负伤流血,身体越来越虚弱,安排医院疗养,没想到他身体好稍微好一点就要求分配工作,在他再三请求下,领导只得答应他去天津担任军分区副参谋长。然而,年4月,病魔再次缠身,他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临终的时候对妻子说,一定要把抚养长大,好好的教导他们,让他们长大以后能够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一些贡献。这时,他的孩子只有三岁。 刘梓华烈士儿子齐银生讲话经多方抢救无效,于年4月17日医院,时年39岁。他去世离授衔只有四年时间,战友们都说,他要是不英年早逝,至少也是开国大校以上的军衔,《解放军报》刊发了刘梓华去世的消息,并刊登了他的照片,其遗体被安葬在河北石家庄烈士陵园。后来,华北军区授予刘梓华烈士称号。 齐银生祭拜父亲铜像刘梓华去世后,他三岁的儿子随母改嫁,随继父改姓齐,名叫齐银生,刘梓华的老家为了纪念这位英雄,袁州区水江镇梓华广场,还有一座刘梓华铜像,塑像高3.2米,由公斤紫铜铸造而成。在3米多高的基座上,刘梓华背着大刀,别着手榴弹,握着枪,注视前方,威严肃穆。在铜像揭幕仪式时,刘梓华的儿子齐银生特地从天津赶了过来,捐赠了父亲生前部分遗物,齐银生还给大家讲话,介绍了父亲的一生,随后他抚着父亲刘梓华烈士的塑像,深情地说“爸爸,儿子来看你了。您知道吗?”声音哽咽,眼角湿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