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能彻底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宜春同城合作

九街十八巷九街十八巷

在中国,很多历史悠久的州府古城都有“九街十八巷”之说。所谓的“九街十八巷“只是州府城的主干道,并非全部街道。如今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和改造,每个古城的古老街巷都遭遇同样的命运,有些街巷不在了名称还在使用,有些已经彻底消亡,还有很多正面临拆迁。

九街十八巷之由来,始自何时,无从考证。但不少街巷名都有着独有的来历和悠久的传说。

据宜春地方志记载的“九街十八巷”。

九街:下街、上街、西大街、卫前街、东大街、县前街、青石街、卢祝街、南大街。

十八巷:孚同巷、杨家巷、肖家巷、菱池巷、更新巷、登云巷、灵官巷、王子巷、沙子巷、上棋盘巷、下棋盘巷、彭家巷、石神巷、严家巷、判官巷、当铺巷、观音巷、颜家岭巷。

今天小编所要讲述的正是古袁州的“九街”,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中心城。过去在外相遇的宜春人,多以能说出“九街十八巷”名称,才算真正的宜春人。

1下街

老宜春城里有条街,南起中山路,北至大北门城门洞,这条街叫下街。

1

下街年(建国初期)改为解放路,年旧城改造,路在今青龙、新华书店、袁州商城(电脑城)房子底下。

2

听老辈人讲,下街是从明朝叫起的,历经清朝、民国,一直到新社会到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立四新”,改名叫解放路。

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下街路面改造,撬掉了原先那些油石、麻石,全部打了“洋灰”——水泥路。看起来路面平整了许多,但有得走老路舒服,加上水泥路面粗糙,走路特别费鞋,热天打赤脚走在上面,脚板烫得通红。

3

无意中走进街道,看着这些在玩耍的孩子们,又回想起当年那个美好的时代。那时候天空是多么的纯净,马路是那么的宽阔,大家总是那么开心的玩耍,生活是那么的简单快乐

2上街

上街,年改为东风大街,年改为东风路,地处今东风路北段。

1

记得小时候,进上街十来丈,有家剃脑店。很小,典型的前店后家,方方正正一个小门面,最多也就五六个平方米。门是长条形的,门框上有槽,下有门沟,关门时把一扇扇门的上方对准上面的槽,下面放进门沟里,推过去。

2

剃脑店内的陈设简单,一张木头椅子占据了半壁江山。剃脑家什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推剪、剃刀、围布、毛巾、痱子粉等几样。

每日八点来钟开门,烧柴燃煤炉,顿时半个下街淹没在烟雾里。待烟雾散尽,师傅就会把一锅冷水坐在煤炉子上,然后摊开剃脑凳,用剃脑围布掸掸凳子上昨日留下的细碎头发,扯过自己的衣袖抹抹玻璃镜。一应准备完成后,剃脑店就开始接客。

3

很多宜春人的童年、少年就是在这条街上度过的。

掐指算来,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3西大街

西大街,民国29年和卫前街一同,更名为临候路,年改名胜利路,80年代初改名鼓楼路,地处今鼓楼路西段。

1

鼓楼穿洞而过的那条小街。当时叫胜利路后为鼓楼路。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宜春商业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当时,许多人对宜春的第一印象都停留在这条街道。

西大街当时位于鼓楼路西段,人来人往的非常繁华!

2

西大街是老百姓进城出城的必经之路,很是热闹繁华。街上有剃脑的、做油纸伞的、打锡的、裁缝铺、鞋店、弹棉花的、做豆腐的、蒸包子馍馍煮米面炒杂粉的、酿酒的、补锅店、铁匠店……

4卫前街

民国29年和西大街一道,更名为临候路,年改名胜利路,80年代初改名鼓楼路,地处今鼓楼路东段。

1

这张照片据说是晚清时期的鼓楼路。应该是站在鼓楼上照的鼓楼路东段的相片。这条路叫卫前街。前面不远的阁楼疑似难禅阁。

改革开放以后,这条小街日益繁华,城中百姓的吃、穿、用等各类商品应有尽有。那些年,宜春还没有大型商圈,这里曾经是老一代宜春人最爱逛街、购物的地方,人流如潮。

2

这条小街承载了老宜春人无数而难忘的儿时记忆吧?

5东大街

东大街,民国29年更名为中山路,80年代初改名中山中路,地处今中山中路东段。

1

走过东大街,眼里尽是熟悉的景致。看这位刚刚插肩而过的老者,虽已是白发浸染,但依然可见当年,这不正是曾经每天早出晚归的小伙子吗?瞧那位正在买菜的大娘,虽有些龙颜变化,但却丝毫不影响我们的记忆。当年的她在东大街帮助很多人,让很多人能够吃饱。

2

叫卖声炒货声舞曲声声声彼伏,还是那样的热闹,还是那样的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喜欢老城老街,喜欢那里的老屋老景老人。

6县前街

民国29年更名为中山路,80年代初改名中山中路,地处今中山中路西段。

1

骑楼已经被拆的所剩无几,留住的骑楼下密密匝匝的人流不息,叫卖声炒货声舞曲声声声彼伏,还是那样的热闹,大多数都是来置办年货的平民百姓,货足货宜,应该属于应有尽有。

2

驻足在县前街路口,我开始模糊起来,分不清东南西北,分不清过去与现在,还分不清接下来我们究竟该往哪里走……

7青石街

青石街,年改名青石路,地处今朝阳路段。

1

带孩子的老人家,也不时被街边挑担的豆腐嫂的声音打断前行的脚步,买上一碗或甜或咸的豆腐脑,对付一下吵吵的孩子,或解一解自己上街的口渴。

2

街上常常可以听到生意人用自己不专业的桑音录制的广告:柴婆子药、狗蚤药、老鼠药、蚂蚁子药……也会有:买麻子,新鲜麻子,两块钱一斤,恰里快来称……但都是那么的宁静,没有大都市那样的噪杂。

3

沿街很多店都换上了漂亮的招牌,不过名字还是静静的不夸张:老表牛仔、老表蛋糕、细伢小吃……

8卢祝街

卢祝街,年改名沿河路,80年代初改名卢祝巷,地处今新华书店旁边的小巷。

1

西起大北门,东至小北门与王子巷相接。解放前为制棕绳、草席集中地,解放后为居民区。相传古时秀江河道中,有一深潭,潭里又很多水怪,水怪经常出来祸害百姓,城墙都屡次差点倾塌,正好卢、祝二仙在此修炼,二仙为了拯救黎民百姓,立即做法降伏了水怪,致使水怪不能在祸害百姓。后人为了感谢二位大仙,专门建了一座庙。这条巷也命名为卢祝巷。

2

老城、老街、老房子被一点一点的蚕食掉了,“粉浆饭搅豆沫的”老城人几代熟悉的吆喝声已成为了记忆!街道里推车叫卖声被喇叭所代替,走街串巷货郎的担子被一间间小卖店代替,老城人孩提时代的记忆只有这些老房子才能让你感叹不已。

9南大街

南大街,民国29年更名为鹧鸪路,年改为东风大街,年改为东风路,地处今东风路南段。

1

记得小时候在这些街道里每天跑来跑去,父母一到吃饭的时候,就满大街的找,儿时没有现在的高科技,没有智能手机,那时候唯一的娱乐项目就是,弹玻璃球、拍洋火皮、打陀螺......

2

过去,在外的宜春人。碰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就是九街十八巷里的故事,而且能否说出“九街十八巷”的名字成了印证是否宜春人的标志。

不过,随着城市的拆与建,很多街道和建筑都没有了,已经永远的留在了印记中成了往事!

一些老街老巷正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一些有特色的民房也已消失或即将消失,那些我们曾经走过的路、逛过的街、穿过的巷,都将成为一种记忆……

为了留住乡愁,传承文化。

一起在在文末留言,

说说老宜春被历史湮灭的往事!

—END—

编辑/萌姨

合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