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村前艮溪朱村,村庄虽小而普通,却在清朝康熙四年诞生了一个普通而出众的人物,这个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皇帝赐誉其为“朝堂良佐”,高安采茶戏《南瓜记》便是以他为模特儿创作的,这个人就是朱轼。朱轼(-),字若瞻,又字伯苏,号可亭,谥文端,宜春高安市村前镇镇艮下朱家村人,系坡山始祖茂公派下第十六世孙。他自幼聪颖过人,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于年应江西乡试,中举人。年四月应殿试,中进士。朱轼经科举步入仕途,由知县、府尹、巡抚而左都御使,到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总理事务王大臣处协同办事,得到康熙帝的赏识,雍正帝的重用,乾隆帝的倚重,曾跻身相位,为当朝一品。他一生秉承“皇权专制加道德教化”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为官之道。他居官廉洁,刚正不阿,亦深受百姓的爱戴。朱轼于清乾隆元年(年)九月十七日卒于京城。第二年归葬故里剑形山。

距高安城区32公里的村前镇树子坑剑形山,有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清代名臣朱轼墓,隐没在那片青山绿水之中。这,便是清代名臣朱轼的归骨之所。朱轼墓地坐落在自北向南缓缓而下的坡丘上,呈窄长形。南北深米,东西宽26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历经多年岁月沧桑,墓地已非原貌。现存神道、石牌楼、望柱、翁仲、生兽造像等,依次排列两端。牌楼额嵌“帝师元老”四字,笔;力遒劲。两旁石柱上刻一对联“名卜金甄三纪勋猷高北斗,望留绿野千秋事业并东山”,均系甘汝来(有“强项令”之称)手笔。牌楼前石人、石马、石兽雕刻精细,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年,朱轼墓评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25日,温家宝总理签发了《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的名单中,朱轼墓榜上有名。

通往朱轼墓的路正在抢修中。

朱轼墓正面全景牌坊上刻着乾隆皇帝御赐的、由当朝大学士、吏部尚书兼领兵部尚书甘汝来亲笔书写的“帝师元老”四个大字。为朱轼守墓的文臣。

为朱轼守墓的武将。

石马。有一公一母,谁能看出:哪匹是公?哪匹是母?石马。有一公一母,谁能看出:哪匹是公?哪匹是母?

貔貅表示吉祥如意、财源广进。无字碑,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历史记载的无字碑只有2块,武则天一块,朱轼一块。

为防盗墓,当年18副棺木分别埋在这附近大大小小18个小山包上,

真真假假叫人分不清。

这座坟看起来有点气派,但这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里面只埋了点衣物。

经过考证的真正的坟是这里。

另有一说:朱轼墓里所埋的是真身异首,身子是朱轼的,头颅是他的儿子用白银铸的。这里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改诏篡位”的历史疑案。相传康熙临死前立下“传位十四皇子”的遗诏,并由隆科多代写。但后来“传位十四皇子”被改成了“传位第四皇子”。第四皇子就是雍正。遗诏是隆科多改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将“十”改为“第”改得天衣无缝的计谋是足智多谋的朱大人出的。朱轼当时特意从外地秘密赶回京城,献上妙计之后又迅速秘密离开京城,所以极少有人知道朱轼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终于被十四皇子的亲信探知。十四皇子想方设法要除掉朱轼,一直苦于无机可乘。后来十四皇子被雍正株杀,加上有大内高手保护,朱轼生前平安无事。朱轼临死时嘱咐其子:为防仇人盗墓鞭尸,要多搞几个衣冠墓。但在他死后不久的一天晚上,他的头颅还是被十四皇子的余党割去。所以他的墓里所埋的是真身异首,头颅是他的儿子用白银铸的。如果这个传说属实,那历史上对朱轼“刚正不阿”的评价就要大打折扣了。还有一个和朱轼没有瓜葛的篡改诏书的版本:吕四娘和她叔叔吕留良被雍正利用,吕四娘从殿中盗出诏书,吕留良将“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雍正当皇帝后恩将仇报,诛杀吕留良等人。刚烈的吕四娘潜入宫中将雍正刺死。事件的年代虽不是十分久远,但历史的迷雾层层叠叠,真相难明。

这座小山,就是朱轼当年上学读书的地方。房屋桌椅荡然无存,只剩一堆瓦砾。“帝师”故里话朱轼

走进“帝师”故里,对这位朱大人肃然起敬。朱轼年生于高安村前艮下朱家的清贫人家。艮下又名艮山,后因苏东坡曾游历于此改名为坡山。朱家的祖上虽然是书香门第,但朱轼小时家庭贫困,曾因交不起学费而一度辍学。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他通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一步步走出了山村,走进了京城,官至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前者相当于宰相,后者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长)。他清正廉洁,勤政务实,刚正不阿,在老百姓中的口碑较好。他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重用和尊敬,而且是乾隆的老师,被尊为“帝师元老”(皇帝的老师、三朝元老)。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是“一朝君子一朝臣”,能象朱大人这样受到三代皇帝的器重,确实不易。《帝师元老朱轼》一书记述了朱轼极不平凡的一生。

来到朱轼的老家——坡山朱家村的老屋。朱轼在这里出生、长大,到朝廷做官后也多次回家入住此屋,为父母做寿、治丧、接待地方官员和乡亲,盛况空前。朱轼是乾隆的老师,乾隆做了皇帝后,非常感激和尊重他的老师,在下江南的时候曾亲自到高安村前朱轼家里看望。朱轼在这里用四盘二碗宴请皇帝,菜谱是:腊肉、肉皮、粉丝、闽笋为四盘,猪脚或冻鱼,肉圆子或薯粉圆子为二碗。这种筵席,一直在高安流传下来,人们称为“朱公席”。朱轼崇尚节俭。著名的高安采茶戏《南瓜记》演唱的就是朱大人在这里以南瓜接待地方官为母贺寿,并除暴安良的故事。如今老屋年久失修,放些柴草杂物,破败不堪。只要一个小小的火星,足以使之化为灰烬。这里的老人说,当年,这栋屋是“一百根屋柱落地”,可见其规模之大。但后来房屋毁损,加上建新房占用地基,就剩下这破破烂烂的景象了。繁华似过眼烟云,一切都逃不过历史的轮回。

朱轼(-),字若瞻,号可亭。出身于高安的一个农家。《朱氏宗谱》上曾记有北宋元丰年间,苏轼曾在赴筠州(后改瑞州)看望弟弟苏辙的途中,慕名游览过艮溪里,于是,流经艮溪里的河,便改叫苏溪河,艮溪里的山,也改叫坡山。艮溪里人以苏轼游此而认为是一大殊荣,对苏轼推崇备至。这种尊崇,也给朱轼以极大的影响。为此,他把学名取为朱轼。

朱轼自幼苦读寒窗,通晓经史百家,是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历任潜江知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乾隆时,充世宗实录总裁,命协同总理事务。卒赠太傅。朱轼跻身相位,当朝一品,得到康熙帝的赏识,雍正帝的重用,乾隆帝的倚重,是康、雍、乾三世“恩宠极人臣之分”的显赫人物。

朱轼一生秉承“皇权专制加道德教化”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为官之道。在他出任潜江知县之治,认为教民易俗莫如圣谕十六条,即援用楚中乡语,注为训解,每月朔望,宣讲四乡。无论他在何处为官,都必强调教育的重要,办书院崇尚儒学。他三主会试,以“读对贤书而能发明其义蕴”为选才标准,在浙江任上刊印颁发了《大戴礼记》、《仪礼节略》以及《张子全书》、《颜氏家训》、《温公家训》等书,使浙江风俗为之一变。

朱轼为官清廉刚正、望正朝端。时,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朱轼还主张“民本”,“民可载舟,民可覆舟”。他在潜江,下车伊始,即下免粍之令,正供之外无丝毫多取。朱轼关心民生,对于营田水利各节,筹划举措,都事必躬亲。他在浙江督修海塘,多所创造,海宁、上虞等县常患海潮,朱轼采用“木柜法”作堤基,从而堤塘坚固,潮患免除,民则安之,所以人言“朱轼所修不塌”。

康熙五十九年朱轼擢左都御史。六十年,山西、陕西大旱,朱轼差往山西劝粜给赈。他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富户、绅士捐献粮钱,救济灾民。他还组织劳力整治漕河水道,停收米船课税,以利粮食流通责任地方官设厂医治患病灾民。此后疏请山西建立社仓以备荒歉;大兴水利,引泉灌田,民受其利。

雍正元年,御赐“朝堂良佐”匾和题诗扇面,转迁吏部尚书,晋加太子太保,又加太子太傅,雍正视其为左右手。

在朱轼的家乡高安市,至今还在上演着以朱轼为模特而创作的高安采茶戏《南瓜记》。《南瓜记》讲的是南昌县恶霸地主王寿庭勾结官府,横行霸道,强抢穷秀才丁文选之妻杜兰英为十房夫人。适为回高安与老母拜寿的宰相朱轼所闻,并设下巧计救出杜兰英,依法严惩了王寿庭和一班贪官污吏。为表感激之情,丁文选挑担南瓜去与朱母祝寿。这个节目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中播放,成为家喻户晓的采茶戏。

乾隆元年(年)九月,朱轼积劳成疾,病逝于京都。二百多年过去了,在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人们只能从他留下的文稿,他的手书,以及碧落桥连同他的墓地等为数不多的文物中来凭吊这位为民兴利,为国选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朝堂良佐”。诗人袁枚有《朱文端公墓下之作》:“鹓鹭曾居第一班,衣冠常惹御香还。独将经术勷三圣,自起清风播九寰。玉魂骑箕苍昊上,石麟沐雨翠微间。寻思几滴西州泪,仰止松揪不忍攀”。朱轼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从采茶戏《南瓜记》里唱下去。

朱轼是高安历史上任职宰相之位的第一人。

据史料考证,朱轼一生居官廉洁,刚正不阿,处事公正,执法严明,赈济灾民,广施惠政,被百姓称为“大清官”,他巡抚浙江,政绩更著,时称“轼持风谦,以身作则,境内之治,号通国第一。”是列入清史的显赫重臣和著名政治家之一。查同治《高安县志》记载,雍正皇帝曾于年赐与朱轼“朝堂良佐”御匾一块,以表示当朝皇帝对他的器重和信赖之情。

朱轼不但是历史上对政治有重大建树之杰出人物,而且还是一位博学多才、著述丰富、潜心教育、善育英才的著名史学家和教育家。他曾先后被雍正、乾隆皇帝召充为《圣祖实录》、《世宗实录》总裁,其传世之作《周礼注解》、《周易注解》、《文端公集》以及《春秋钞》、《历代名臣传》、《历代名儒传》、《仪礼节要》等至今在我国文史学术界影响甚大。乾隆帝在给朱轼的祭词中称“朱轼学术端醇,器资凝厚,早登词苑,蜚声著作之庭”。乃恰如其份,并非过誉之言。在教育上朱轼不但培养出了乾隆皇帝这一文武兼备、治国称雄的杰出人才,而且在振一代文风、严格科举制度、兴办各类书院、选拔优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此,雍正帝曾将一面优质苏州折扇贡品赐给朱轼,并在扇面上题诗一首以表彰。诗云:高岳生良佐,兴朝瑞老臣。南昌持藻鉴,北斗重权衡。忠岂唯供职,清能不近名。眷言思共理,为国福苍生。

这把御扇一直被朱轼后裔珍藏下来,“文革”前捐献给当地人民政府,现收藏在高安市档案馆,高安市博物馆存有复制件。

朱轼御扇现仅存扇面,该扇面淡烟黄色底,洒金“皇榜纸”质,白宣精工裱托,色泽清丽。扇面横长54.5厘米,纵28厘米,右起竖书翰墨13行,题诗一首计字五十个于上,每字2—2.5厘米见方,书法圆润秀发,似仿松雪体,每行字数不一,疏密有致,颇具美感。题诗首字旁铃长条朱文印,诗后署“御笔赐尚书朱轼”一行,并铃雍正帝朱文御印2方。整个扇面完整无损,字迹清楚,印文可辨。据有关文物专家鉴定,确认此扇面为国家珍贵文物,对研究朱轼生平及其清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朱轼后裔在捐扇时介绍了这面御扇记载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雍正朝某年科考,皇帝钦定朱轼为主考官,侍郎刘碧为副主考官。开考前一天,雍正帝密召两主考官定下考题。当天下午,国舅命其亲信给正副主考官各送来黄金、锦缎等贵重礼品,意欲请主考关照他的儿子,与此同时,刑部、工部、户部等一些官员也分别送来不少礼品,均请求主考官关照其亲朋好友。刘碧贪财将考题泄露,朱轼却连夜带全部礼单、礼品进宫禀告皇帝,雍正大怒,立即要治罪刘碧和国舅等官员。朱轼则请雍正帝暂不处理人事,先将考题重新出过。结果考后国舅等送礼官员亲属子女名落孙山,而考中者尽为文章锦绣、见解独特的优秀人才。雍正帝为此赞赏朱轼“尽拨佳文、摒除弊端”,并赐题诗御扇于朱轼,以示奖赏。从御扇题诗首句“高岳生良佐”与雍正帝曾赐朱轼御匾“朝堂良佐”这一语气分析,此御扇为雍正帝赐赠朱轼完全可信。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费用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