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最近读教育学方面的书籍,总有一些语言让我感很有感触,比如下面的文字。

老师上课时的态度,就是在强调积极因素或者放大消极因素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

如果你想让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学生们都踊跃表现,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请你开始发现并强调学生的积极主举动不只是偶尔,而是随时随随地。

这两段话说的很有道理。

如果你希望对方是一种什么人,那么首先你相信他是这种人,然后他才可能向这个方向去转变。

如果你已经认定他就不是这样的人,那么你希望他将来成为这种方面的人,那这个希望是比较渺茫。

这个道理,理解起来其实也比较容易。

就举我们自己的例子来说吧。

如果你希望自己是一个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你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去努力。

如果你从来不相信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或者成就,那么你不可能去从事这方面的努力的,那么将来结果也就会证明自己原先的判断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也不会取得什么成就。

这种判断就会更牢固地深入到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对今后有更确切的消极信念。

对自己有积极的判断,并且开始去着手努力。只要努力,总会有一一定的进步,日积月累,也可能进步就会明显,原来对自己的消极判断也就证明是错的,所以我们对每个人的良好期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举手投足之间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你对他的判断和期望,那么这些信息学生也会及时捕捉到,然后来影响、修正他们对自己的判断。

如果教师对他们具有积极的期望,他们也或多或少会朝这个方向发展,有朝一日变成你所期望的那样。

但假如教师已经下了盖棺论定式的判断,那么他们也就没有热情和动力,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学生的表现又会让教师更加笃定地认为,该学生就是自己原本认为的那样,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性。

这种恶性循环,仿佛一个死的旋涡,师生双方都难以跳出。

打破僵局的,从教师来说,就是首先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态度。

而且青少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仅仅是个起步,可变性非常大。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去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